你以为玉米只能整根啃、一粒粒吃?那你可小看它在山西的“江湖地位”了!
这个看似朴实的“外来户”,不仅成功打入山西人的主食圈,更在厨房里被山西人“玩”出了花样:面疙瘩、面饼子……变幻出万千形态。今天,就带你看看这根玉米,在山西的“生存指南”,看看它如何玩转“江湖”!
玉米这个“外来户”的山西“生存指南”
明万历四十年,《稷山县志》的《物产·谷属》中列有的“舜王谷”,成为山西古籍方志中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这意味着玉米在明代晚期就已传入山西。
从命名方式可以看出玉米在山西的融入过程。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言中,玉米的名称都与本地的高粱称呼相结合:“玉蜀黍”“玉蜀秫”“玉稻黍”“玉茭子”……而在光绪年间《怀仁县志》中,则记载了“玉蜀黍(不及秋霜,宜广种)”,体现了人们对玉米生长特性的认识。
乾隆年间,玉米在山西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大同府志》描述了玉米的形态特征:“其苗叶胥似高粱,穗如秕麦,叶旁别出一苞,垂吐白须,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
图源:山西新闻联播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路径颇为特殊,是从晋南和晋北同时向晋中地区推进的。明朝末年,晋南的稷山县率先开始种植玉米;乾隆中后期,晋南的阳城县、绛县和晋北的大同府等地也开始种植;清朝后期,玉米种植分别由晋南和晋北逐步向晋中地区推广。民国时期,玉米终于在山西大部分县份普及开来,成为了山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玉米之所以风靡,首先是由于它易于种植,产量高;其次,它与米饭面条相比,高膳食纤维,低热量、饱腹感强,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美食。它的吃法,也远远不是煮蒸烤这么简单,一根小小的玉米,就有着十八般变化。
山西玉米的“风味地图”
玉米在山西的广泛种植,不仅使其成为了山西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生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忻州五寨是“中国甜糯玉米之乡”,这里的甜糯玉米是一大特色。五寨的甜糯玉米皮薄无渣、甜糯香软,品质优良。五寨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甜糯玉米的生长,这里的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玉米中糖分的积累。
因此,五寨甜糯玉米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出口到国外,成为了山西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源:山西博物院官微
山西忻州是黑玉米的优秀产地之一,这里素有“中国杂粮之都”的美誉。忻州地处北纬38°左右,平均海拔约12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样优质的生长条件让黑糯玉米糖分转化更加充分,使其口感更加细腻,鲜嫩香甜。
图源:山西农村故事节目广播
在长治市上党区,鲜食玉米(包括水果玉米和糯玉米)具有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一年可以种植两茬。这里的水果玉米汁水饱满,甜度堪比水果;而糯玉米则以其软糯弹牙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图源:I长治
除了地域差异,品种也决定了风味。有的玉米品种,颗粒软糯,几乎入口即化,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和孩子;有的则带着十足的韧劲和嚼头,越嚼越香,越能品出粮食的本味;还有一些水果玉米,生吃就清甜脆嫩,汁水丰盈,堪比水果。
山西人凭着多年的经验,早已摸透了不同玉米的“脾性”。哪种适合直接煮食,哪种磨面最香,哪种做糁子口感最佳,他们都了然于心。这片金色的田园,奉献的从来不只是饱腹的粮食,更是层次丰富、各有千秋的味觉体验。
解锁山西玉米面的“N种”吃法
当饱满的玉米穗经过晾晒、研磨,蜕变为细腻的玉米面,一场关于粗粮的美味蜕变就此开启。玉米面是以玉米为原料,经脱胚、研磨等工艺制成的面粉,保留了玉米中的营养成分。
然后在山西人的巧手下,这朴素的玉米面幻化出多样风味,成为刻在记忆里的家乡味道。
在山西的晚饭里,「玉米面煮疙瘩」是一道极具代表性的粗粮美食。把玉米面揉成大小均匀的小疙瘩,下锅煮至金黄,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山西人几代人的记忆。
如今,虽然餐桌上的食物种类日益丰富,玉米面疙瘩依然没有消失,而是以健康、粗粮的身份重新受到欢迎。晋城人喜欢在疙瘩里裹上红糖馅,入口香甜;长治人则更偏爱淋上一层蜂蜜,粗粮与甜味结合,别有风味。
图源:截取自抖音@爱做饭的小刺猬
玉米饼的做法更是花样百出。最经典的当属锅边贴饼,在煮着白菜、山药、南瓜等蔬菜的铁锅边缘贴上玉米饼,菜熟的同时,饼子也吸饱了汤汁,贴着锅的一面金黄酥脆,另一面柔软入味。
图源:中国黄河电视台
玉米面窝窝头则是山西粗粮的“代表作”。传统窝窝头由玉米面和黄豆面制成,不用发酵,质地瓷实,圆锥形的造型带着一个凹槽,既方便竖立,又能让蒸汽均匀渗透,加快熟透速度。制作好的窝窝头口感松软香甜,是餐桌上的健康美味。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此外,还有山西人喜爱的玉米面摊黄儿粗粮中的“精致款”。将玉米面与白面按1:1混合,加入鸡蛋、酵母和白糖发酵成糊状,在锅中摊烙至两面金黄,口感松软香甜。
图源:中国黄河电视台
而玉米面饸饹、玉米面滴溜等吃法,更是将玉米的风味发挥到极致,展现着山西人对玉米的热爱与创造力。
玉米面饸饹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这根金色的玉米,在山西人的厨房里完成了最精彩的“转型”。它不再只是锅里的一穗主食,而是变成了碗中热乎乎的疙瘩、锅里吸饱汤汁的贴饼、笼里松软的窝窝头。
这些花样翻新的吃法,蕴含了山西人朴素的生活智慧,把一种普通的粮食,变成了每一天都吃不腻的实在滋味。它或许不惊艳,却足够温暖、足够贴心,稳稳地占据着山西人餐桌的一角,散发着平凡日子里最动人的烟火气。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上一篇:清蒸鲈鱼的绝妙之处
下一篇:北京文创,来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