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作为一种常见食材,在贵阳市却被赋予了独特的“黔味灵魂”。
从初步清洗去除泥土、仔细去皮并切成丝状,再到经过油炸、精心拌料直至完成成品包装,原本圆滚滚的土豆摇身一变,成为了包装精致、香辣酥脆的麻辣土豆丝。这些麻辣土豆丝不仅在贵阳本地的街头巷尾小吃摊、食杂店随处可见,还走出贵州,远销海外,成为承载贵阳“精美小吃”名片的特色产品。
10余种食材:
调出“一口难忘”的黔味
金秋时节的筑城大地,藏着麻辣土豆丝的 “鲜味密码”。
在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800亩火红辣椒迎来丰收,40余户农户围绕着饱满的辣椒果实,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在开阳县龙岗镇高寨村,1500亩马铃薯长势良好,种植大户和村民每隔几日就到田间查看生长情况。
马铃薯、辣椒、花椒……这些源自贵阳本地的优质食材,在贵州馋解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被加工成一袋袋土豆丝,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董事长汪红旗表示:“开阳土豆富含淀粉、果胶、蛋白质、钾、柠檬酸、维生素B、C、食物纤维等。所以我们选用本地土豆,口感更脆;辣椒也优先采用本地种植的,以保留‘黔辣’的醇厚风味;再搭配从五湖四海精选而来的花椒、植物油等10余种香料,才能调出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独特味道。”
金黄锃亮的土豆丝,让人垂涎欲滴;麻辣爽口的口感,使人回味无穷;清香酥脆的韵味,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走进馋解香公司位于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的加工厂,60余名工人各负其责,漂洗、油炸、选料、包装、发货等环节井然有序。近十种富硒麻辣丝食品和辣椒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今年上半年,还出口到美国、韩国、澳洲等国家。
30年蜕变:
从5分钱小包到年产值冲刺4000万元
谁能料到,如今的“贵阳知名品牌”,最初源于一个偶然的创业灵感。上世纪90年代,汪红旗夫妻俩因“成本低、契合黔味”的考量,决定投身麻辣土豆丝生意。
汪红旗回忆道:“当时没钱租店铺,就在家里炸洋芋,妻子背着大包去跑销路,半斤装的大包里有50小包,每小包售价5分钱,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推销。”一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借款,“馋解香”土豆丝的名气也逐渐传播开来。
30余年来,汪红旗始终秉持“食材为本”的理念,频繁奔波于各地食材原产地进行考察,只为把控每一份原料的品质。同时,结合市场反馈,开发出蟹黄味、番茄味等多种口味,深受市场青睐。
“目前我们的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但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今年投资建设了食品加工基地,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第一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二期的4条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
如今,馋解香已从街边小摊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业务涵盖油炸马铃薯丝(片)、淀粉加工,以及辣椒、花椒的种植与购销,先后荣获“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生态农业优秀品牌”等称号。
从租房开店到拥有加工厂,从单纯“解馋”到助力“解贫”……汪红旗所经营的麻辣土豆丝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超市、飞机、高铁上均有销售。今年的年销售额将同比增长30%。
产业赋能:
一根土豆丝串起 “乡村振兴链”
麻辣土豆丝的畅销,不仅成就了一个品牌,更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
馋解香公司创新采用“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村集体”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开阳带动有条件的村(社)发展富硒辣椒、马铃薯等产业,种植面积达上万亩。与此同时,村民种植的辣椒和土豆等农产品,绝大部分被贵州馋解香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收购。
汪红旗说:“我们为村民提供种子,并以有保障的最低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市场波动影响。”例如今年土豆保底价为8毛,实际收购价为9毛,这既让村民省去寻找销路的麻烦,又使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汪红旗还表示:“我们计划举办种植户培训班,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科学种植方法。所有有意愿学习的种植户都可参加,将免费提供食宿。”他坚信,通过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能够提升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激发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
这份“辣味经济”不仅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还带动了本地纸箱、包装袋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每年为相关产业带来上百万元的产值。
如今,“馋解香”的麻辣土豆丝已从“解馋小食”成长为“富民支柱”。汪红旗满怀期待地表示:“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带动更多农户自力更生,用一根土豆丝‘解码’乡村振兴。”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