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糟粕醋的海南基因
创始人
2025-10-20 18:06:22
0

糟粕醋美食。李子供图

糟粕醋。资料图

瓶装糟粕醋。颜乐池 摄

糟粕醋椰奶花甲。金盘食验室供图

糟粕醋竹升面。金盘食验室供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编者按

10月16日,2025海南糟粕醋美食节推介活动在海口举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糟粕醋企业代表到场推介。近年来,海南糟粕醋迅速出圈,从渔家灶台走进非遗名录,进而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潮流美食。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为您解锁糟粕醋的风味密码和人文烟火,敬请关注!

当海风裹挟着咸湿与温热拂过椰林,一种独特的酸香从老街深处、渔港码头飘来,挑动着人们的味蕾——这,便是糟粕醋的味道。

它起源于渔民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存智慧,成熟于匠人传承制酸技艺的坚守,最终升级为老少皆爱、风行岛内外的酸食顶流。

它不仅是一碗小吃、一份火锅汤底,更是流淌在海南人血脉中的饮食密码,是浓缩了海岛风土、先民智慧与生活哲学的液态基因。

在地追溯 文昌铺前,渔港深处的酸香起源

要探寻糟粕醋的“出生地”,必须前往海南文昌的铺前港。这个位于海岛最北端的百年渔港,是糟粕醋无可争议的发源地。

走在铺前胜利老街上,斑驳的骑楼静静伫立,空气中交织着海产的咸鲜与糟粕醋的酸香。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将糟粕醋的故事,沉淀进每一块砖瓦、每一缕气息中。

“疍家大醋的秘密,饭皮茶和酒配料来。茶酒下坛封密气,七天就造出大醋酸味来。”望着不远处繁忙的铺前渔港,86岁的渔民杨爱香哼唱起自编的疍家渔歌,嗓音嘹亮而悠远。这歌声里,便藏着味道的记忆。

“这就是疍家大醋,你尝尝看!”在铺前镇铺渔村文化室,年过六旬的石秀琴从随身布包中掏出一瓶澄澈透亮的液体,拧开瓶盖。浓烈的酒气扑鼻而来,细嗅,又有若隐若现的酸醋香。抿一口,酸裹挟着咸的复合滋味,在舌尖铺展开。

石秀琴和杨爱香都是当地的疍家人。两位阿婆你一言我一语,将制作疍家大醋的方法娓娓道来。

正如歌中所唱:第一步是煮“饭皮茶”。米饭煮熟后,锅底会留下一层薄薄的饭皮,烘干至焦脆,加水煮沸成“茶”。待茶汤晾凉,只取上层清液倒入大缸,再按25:1的比例加入酒,密封发酵7天后,便可开缸品尝。

这种做法在疍家人中口耳相传,谁是首创者,已无从考证。或许,它源自某次航行中的意外发现,却从此丰富了整个族群的食谱。

疍家人世代以耕海牧渔为生。在杨爱香的记忆里,童年时光是在一条四米长的渔船上度过的。那小小的木船,既是一家五口的居所,也是全家生计所在。在茫茫的大海上,危险和灾害不时降临,“鱼虾满舱”的场景并不常见。正因如此,疍家人对食物格外珍惜。“以前没有冰箱,我们就用大醋腌海鱼,既能防腐,又能提鲜。”

新鲜的鱼虾洗净后浸入大醋,只需片刻,鱼肉由透明转为乳白,虾肉也从灰蓝变为橘红。一番神奇的转化后,这一口酸鲜交融的滋味,驱散了渔民远航的疲惫,也让孩子们食欲大增。

大醋不仅是渔民的调味品,也是疍家人的“救命汤”。杨爱香记得,有一次她吃坏了肚子,在船舱里痛得打滚,母亲用大醋加姜煮水,喂给她喝,疼痛很快缓解。“我们渔民受了寒、闹肚子,喝大醋效果很好。”

13岁那年,杨爱香随父母上岸,定居铺渔村。生活环境变了,在海上养成的饮食习惯却未变。大醋作为基础调味料,不仅没有退出灶台,反而随着食材的日益丰富,展现出更多样的面貌。

当地原本专供产妇的“月子醋”,如今成了每年冬至前后的必备菜肴——将猪脚、五花肉与大醋、姜、糖同煮,酸香肥美,补气暖身;将大醋和西红柿、菠萝熬成浓汁,浇在煎鱼上,便成了外焦里嫩的甜酸鱼……

“大醋加蒜头油、辣椒熬煮,味道和现在的糟粕醋几乎一样。”石秀琴在一次烹饪过程中的尝试,似乎印证了大醋与糟粕醋同根同源。

这碗醋,从诞生之初,就与这片海、这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匠人口述 入曲发酵,一瓮酸醋的非遗密码

从渔民的偶然发现,到如今需要精心守护的技艺,糟粕醋的制作并非简单的“变废为宝”,其间蕴含着代代相传的匠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在铺前镇,记者采访了文昌铺前糟粕醋非遗传承人李肖云。

“很多人以为糟粕醋就是酒糟加水煮,那是外行话。”在她看来,糟粕醋的“灵魂”全在“发酵”二字——那独特的酸香,正是时间施展的魔法。

制作糟粕醋,需先将蒸熟的米饭摊凉,撒上捻碎的酒曲,入瓮“糖化”。3天后,注入少许开水,正式开始发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酵母菌和乳酸菌悄然生长,交织出细腻的酸味与复合香气,酒糟由此蜕变为醋酸。“发酵前期,大米的‘糖化’最为关键。”李肖云强调,“这一步如果有闪失,酿出的醋就会过酸,失去了醇和的风味”。

对做醋人来说,最难的莫过于拿捏环境温度的微妙变化——这也是技艺传承中的“终极考验”。

李肖云深谙此理。童年时她便留意到,奶奶与母亲制作糟粕醋的时间从不固定:天热时,发酵仅需20日;天冷时,则需30日甚至更久。一切,因时而易。

如何判断一瓮醋的品质,老师傅自有经验。“色泽乳白微黄,清亮不浊;味道酸中带香,柔和不刺鼻。”李肖云回忆奶奶的鉴醋方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用长勺舀起瓮底酒糟,观察浓稠与质地。

“奶奶那一代,发酵全凭经验和估算。我母亲制醋,开始总结出更清晰的时间规律。”当技艺传到李肖云这一代,她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引入了更科学精准的管控措施:米饭须晾至37℃方可入曲;全程发酵温度严格控制在28℃——那是酵母菌和益生菌最活跃的温度。

如今在她的工厂里,机械化流水线取代了部分人工,仪表数据让风味更加精准可控,但“自然发酵”这一核心环节,始终未变。“变了,就不是铺前糟粕醋那个味了。”李肖云说。

在她的记忆里,奶奶做的糟粕醋,调味料只有蒜头油和辣椒,配料无非牛头皮、牛杂与几样蔬菜;母亲将糟粕醋从铺前带往省城海口,为迎合食客口味,加入了“大海的味道”——海螺、鲜虾、螃蟹纷纷入碗。如今,李肖云的工厂针对不同地域开发出30多种风味的产品:川渝的重辣,江浙的微酸甜口……甚至创新推出了糟粕醋海鲜米粉这样的方便食品,让糟粕醋美食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碗醋,不仅是我们一家的生计,更是海南人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今,她也收了学徒,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前行。

人文解读 开胃固涩,湿热气候下的饮食哲学

糟粕醋的魅力,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体验。从风物的角度看,它体现了海南先民适应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饮食智慧。

“如果你理解海南‘湿热’的气候特征,就能理解糟粕醋为何会出现在这里。”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谭晓东开门见山地说。海南长夏无冬,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体产生“湿邪”,导致食欲不振、脾胃虚弱。

“糟粕醋的核心是乳酸发酵产生的酸味。在中医食疗理论中,‘酸’具有开胃消食、收敛固涩的作用。一碗热腾腾的糟粕醋下肚,其温和的酸辣能有效刺激唾液和胃酸分泌,唤醒沉睡的味蕾,促进消化。同时,它还能帮助身体发汗,驱散体内的湿气,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谭晓东解释道,食用糟粕醋体现了中国民间“药食同源”的智慧,“它不是药,却通过日常饮食,调节着人们的身体,使之适应并对抗不利的自然环境。你可以说,是海南的气候,‘选择’并‘塑造’了糟粕醋”。

谭晓东长期致力于糟粕醋文化与产业研究,他精心梳理了一份糟粕醋“传统吃法大全”。

基础版—酸水粉:最原始、最经典的街头小吃,将海带、海螺、石葱等简单配料烫熟,放入碗中,浇上滚烫的糟粕醋汤,再配上一撮海南米粉。酸辣开胃,能快速补充能量。

升级版—糟粕醋火锅:这是推动糟粕醋走入大众视野的拳头产品。将糟粕醋作为火锅汤底,其酸辣能很好地激发海鲜的鲜美,并去腥解腻。首选涮品当然是海南本土的各式海鲜:马鲛鱼、海虾、鲍鱼、蛏子……此外,海南的牛肉、牛杂、鸭肠、豆腐、地瓜叶等,也是绝配。这种围炉而食的方式,将糟粕醋从个人小吃提升为社交美食。

养生版—鸡汤打底:一些更讲究的店家或家庭,会用熬制好的鸡汤代替水,与糟粕醋原汤按比例调和作为锅底。这样既保留了糟粕醋的酸爽,又融入了鸡汤的温润与营养,口感层次更为丰富,滋补效果也更好。

创意版—烹炒与凉拌调料:还有一些海南人用糟粕醋烹制菜肴,如糟粕醋椰奶鸡,赋予主食材别样风味;或将其作为海鲜或黄瓜、木耳、海带丝等菜肴的凉拌汁,带来清新爽口的味觉体验。

“从一碗简单的街头酸汤,演变为包罗万象的火锅盛宴,糟粕醋的吃法变迁,也折射出海南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文化的包容与创新。”谭晓东总结道,“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美食的核心,仍是那缕由时间和自然共同酿造的酸香”。

品味糟粕醋,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探寻一串深植于乡土的味觉密码,翻阅一段生动可读的历史。百年飘香,滋味悠长,这碗醋的故事,仍将在每一个沸腾的日子里,被继续书写。

酸味文学

在中国酸食地图上,北方的醋和酸菜、贵州的红白酸汤和苗家酸汤鱼、云南的酸腌菜和酸汤米线、海南的糟粕醋,拥趸众多。许多写作者以文字探寻酸味烟火,形成了独特的酸味文学。

山西 醋和酸菜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

——汪曾祺《五味》

海南 糟粕醋

每到夜色降临,海口水巷口骑楼老街的灯集体亮起,糟粕醋的味道便会霸占这个街区的所有空间。糟粕醋店座无虚席,酸汤映照着客人们满足的笑脸。热恋的情侣你一口我一口,甜蜜与酸香交织,好一幅幸福浪漫的画面。家庭聚会的餐桌上,你一碗我一碗将糟粕醋传递,是其乐融融的市井大场景。也有独坐在角落用餐的旅人,孤寂中喝一勺糟粕醋,不知能否在酸辣的况味中想念起远方的亲人……

而今的糟粕醋,已经变成穿越数百年的琼浆玉液。它曾抚慰过海上死生由命的渔民,如今又在人潮汹涌的城市,安顿着颠沛到此的异乡人的孤独心情。当一碗酸辣汤汁端在手上,我们品尝的既是山海的馈赠,也是渐渐远去的乡愁,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真挚的爱。

——梅国云《糟粕醋:岁月陈酿的海南风味》

贵州 酸汤鱼

苗家酸汤鱼可谓“黔菜”的门面担当。以酸汤烹鱼,一口生津,两口入魂。制作地道的红酸汤似一门“天时地利”的学问。每年七八月份,一种叫“毛辣果”的山间野生小番茄通体晶莹红亮。苗家人将熟透的毛辣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盐与辣椒酱置于土坛中,再加入高度白酒杀菌,封坛发酵45天,制成红酸汤酱。红酸汤酱配以清泉水、生姜片与青椒,还要加入新鲜西红柿,令鲜酸与陈酸激荡融合。开锅前,添入现摘的青花椒枝,洒上当地特有的香料木姜子油。

开吃前,一碗鲜香浓郁的酸汤下肚令人霎时胃口大开。浓郁的酸辣味和着鱼鲜一起冲进口中,直击口腔两侧最为脆弱的“酸穴”,酸中带甜、回甘而鲜。

——周燕玲 杨茜《贵州酸汤鱼:食酸人,嗜酸魂》

(文字整理/罗安明 制图/孙发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民视频 | 吉伊卡哇亮相上东... 10月20日,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及周边区域焕然一新,化身为吉伊卡哇的主题世界,吸引众多游客互...
福建十大名面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一个隐藏的吃面大省。明明地处南方,为何福建人偏偏爱吃面呢? 早在秦汉以前,...
谁是通辽餐饮顶流?评选通道开启... 关于开展通辽餐饮名店、名厨、名小吃 评选活动的通知 2025年10月15日通辽市商务局、通辽市文化旅...
香煎苕皮:家常好味的秘籍 “好吃到舔手指,这配方怎么不早点发现!”当这句感叹从嘴里冒出来的时候,我刚刚把最后一口香煎苕皮塞进嘴...
青椒炒茄子丝:香到舔盘的家常硬... 谁懂啊!刚端上桌的青椒炒茄子丝,油亮亮的茄丝裹着酱香,青椒脆嫩带点微辣,筷子一夹就停不下来,连拌三碗...
原创 广... 梅州是“世界客都”,客家小吃种类丰富、风味独特,以下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名小吃推荐: 1.梅州腌面 ...
德清婚宴场地挑选指南:准新娘亲... 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珍珠白的座椅上,我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在丘比特厅里,挽着父亲的手臂走向那个将共度一生...
5A沂山景区面向山东居民推出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国庆假期后,5A级沂山风景区推出“山东省户籍居民免门票”政策,迅速点...
“语”你相伴——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你相伴 推荐一个好地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相聚在“语”你相伴,聆听来自...
【魅力北京】国际摄制组走进北京... 10月20日上午,参与“魅力北京”系列电视片海外传播活动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摄制组参观了位于北京市东...
广西龙胜金坑寨梯田现“金色海洋... 近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寨梯田呈现一片金黄景色,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金坑寨梯田为龙...
少林寺换了方丈后,我再次来到少... 众所周知,少林古刹已迎来新任住持——那位被称为"释总"的前任被带走调查后,来自白马寺的高僧接掌了这座...
新宁:沪上光影绘崀山 日出丹霞... (通讯员 鄢跃斌 钱宇杭)10月11日凌晨,40余名上海摄影师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地——新宁崀山八角寨景...
读诗词游水韵江苏|与白居易重游...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一首《白云泉》,写尽了白居易对苏州山水的眷恋深情。这位唐代大诗人...
金秋万达酒店多城同开,构筑中高... 近日,万达生活方式酒店品牌(万达颐华酒店、万达美华酒店和万达悦华酒店)发布了10至11月计划开业的项...
“金秋果韵·多彩伊宁”伊宁市民... 金秋十月,伊宁街巷飘满果香。10月17日下午,苏韵伊情?伊路有宁——“金秋果韵?多彩伊宁”2025新...
高台:金色胡杨引客来 金秋十月,位于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十坝村的九头胡杨林景区,金灿灿的胡杨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景色如画,吸...
常熟建国铂萃酒店携手知服科技:... 常熟建国铂萃酒店——这家于2024年开业的高端品牌酒店,如今正通过引进知服科技24小时无人定制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