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一首《白云泉》,写尽了白居易对苏州山水的眷恋深情。这位唐代大诗人曾任苏州刺史,虽仅一年,却在此疏河筑路、题诗咏景,与这座千年古城结下不解之缘。如今,让我们循着乐天先生的诗行,走进这座“人家尽枕河”的东方水城,感受诗画江南的永恒魅力。
登天平山,寻访云泉相映的诗意秘境
Tips:白云泉→龙门一线天→乾隆御道
位于苏州城西的天平山,以“奇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素有“吴中第一山”之美誉。这里危崖嶙峋,古木参天,泉水潺潺,正是白居易笔下“云自无心水自闲”的灵感来源。
循山径而行,首先抵达的是白云泉。这眼被茶圣陆羽评为“吴中第一水”的千年古泉,至今清冽依旧。当年白居易登临此地,见此泉不恋尘世、自在流淌,顿感心境澄明,遂成千古名句。如今,游客仍可在此掬水品茗,感受诗人当年的闲适心境。
继续攀登,便至“龙门一线天”。两侧巨石壁立,相距仅容一人通过,仰首可见天光一线。崖壁上“龙门在望”石刻为明代遗存,笔力遒劲。这里既是欣赏 “万笏朝天” 奇石景观的绝佳位置,也是一部天然的地质教科书,嶙峋的岩石纹路里藏着的是亿万年的自然密码。
沿乾隆御道下行,脚下的石板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驾临天平山,有感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士人风骨,特赐“高义园”匾额。现存御碑亭、接驾亭等遗迹,见证着这段历史佳话。秋深时节,古道两侧枫香如火,与青石古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的江南秋色图。
漫步山塘,感受千年古街的市井繁华
Tips:新民桥入口→通贵桥→玉涵堂→古戏台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千年前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修建的山塘街,至今仍在诉说着“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往事。这条长达七里的古街,东起阊门商肆,西接虎丘塔影,将市井烟火与山水清音完美交融,实现了诗人“连市井、通丘壑”的夙愿。
沿着石板路缓缓而行,从新民桥步入山塘街,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桥东是连绵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勾勒出优雅的天际线;桥西则是炊烟袅袅的市井生活,吴侬软语与点心香气交织出鲜活的生活图景。
不远处,通贵桥静静横跨河上。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单孔石拱桥,桥栏上的石雕依然精美。站在桥上,两岸商铺林立,游人如织,画舫悠然穿行,恰如白居易诗中“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的生动再现。夕阳西下时,桥影入水,与两岸灯笼相映成趣。
信步过桥,玉涵堂静静伫立在街巷深处。这座明代大学士吴一鹏的故居,其砖雕门楼堪称苏州民居艺术的典范。门楣上,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飞檐下的斗拱层层出挑,尽显江南匠人的巧思。堂内的陈设并不奢华,却处处透着雅致。来到这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品茗论道的雅集盛况。
循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继续漫步,古戏台的飞檐翘角渐渐显露。这座清代建筑至今仍在演绎着苏州的声色年华。评弹的吴侬软语与昆曲的水磨腔调交织缠绵,让人不觉沉醉在“处处楼前飘管吹”的诗意之中。待到暮色四合,万千灯笼次第点亮,整条山塘街顿时化作“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流光溢彩,将白居易笔下的盛世图景在眼前徐徐重现。
眺望阊门,品味古今交融的姑苏气象
Tips:阊门城墙→北码头→泰伯庙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白居易在《登阊门闲望》中,生动描绘了苏州作为东南雄州的繁华景象。阊门作为苏州古城西门,自古便是水陆要冲,商贾云集,素有“金阊门”之美誉。
登临阊门城墙远眺,外有山塘河水路蜿蜒,内有七里长街商铺林立,古今交融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千。当年诗人所见“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的雄州气象,如今已化作“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盛世图景。
从城墙步行至北码头,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苏州重要的商贸码头,现存的石阶、系船石上,仍留着当年漕船往来的痕迹,依稀能想见“帆樯林立、货栈连绵”的盛况。如今,这片沧桑的码头已转型为民国风情街区。漫步其间,独特的砖木结构建筑沿河而立,窗棂上雕花细腻精美,门楣砖刻古朴雅致。沿街的老字号茶馆里,铜壶飘香,木桌木椅间,老茶客们闲话家常,仿佛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
继续前行,便来到为纪念吴文化始祖泰伯而建的泰伯庙。这座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古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泰伯祭祀场所。庙内保存的康熙“至德无名”、乾隆“三让高踪”等御笔匾额,彰显了这位让位南迁、开发江南的先贤的历史地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泰伯庙会,至今仍是苏州重要的民俗活动,传承着悠久的吴文化记忆。
图片来源:苏州文旅、苏州发布、苏州园林官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洁 苗慧)
主创:苏州篇
监制:杭春燕
策划:戴军农 蔡炜
统筹:薛澄 许海燕 唐澄 唐磊 苗慧
文案:刘洁
剪辑:刘畅方达
包装:张浦励 吴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