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图片提供/严玉华
文字整理/孙阳
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传统技艺,深耕这一领域近30载的非遗传承人严玉华,创新融合现代食材与工艺,既保留大麻糕的纯正口感,又结合饮食潮流趋势,让传统老味道迸发新机。
主讲人简介
严玉华江苏盐城人。70后,中式面点高级技师,扬州大学烹饪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级评委,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后师从面点大师方兆兴,28年来致力于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教学工作。现任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烹饪教师,并担任江苏省烹饪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荣获常州市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等荣誉。
常州大麻糕历史悠久,以独特的发酵、烘烤工艺及精准的开酥技法形成层次分明、香脆酥松的口感,甜咸两味馅料醇正适中,兼具地域风味和工艺代表性,因而在江南点心中地位突出,获评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中华名小吃。
它的制作要经过和面、饧发、搅拌、揉搓、包馅、成形、烘烤等工序,选料严谨,制作工艺也非常有讲究。其酥香,首先源于选料之精,必须选用本地新鲜优质的猪板油,酥香才正。面粉需兑碱发酵,油酥软硬须与面团完全匹配,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柴。成形的生坯需以饴糖液均匀地刷在表面,并滚上脱壳的白芝麻,再迅速烘烤。
学生观摩严玉华现场制作大麻糕
过去烤法是将生坯贴在炉筒内壁,老话叫“贴麻糕”。如今,在延续桶炉烤制传统的同时,引入电炉等辅助生产设备的越来越多,通过设定温控与时长标准,既稳定了品质,也实现了更高效的生产。
保证每一口麻糕的口感稳定,尤其“第一口”的酥松体验,是衡量工艺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两酥合璧”——以水油面包裹酥心,经擀、卷、压等多道工序,形成层次丰富的酥皮,再包馅成型。这样制成的大麻糕才能达到“酥松不腻,肥而不腻”“一触即落屑”的口感。尽管设备革新是推动传统技艺迈向标准化的重要助力,但是技法的灵活运用亦不可或缺。如传统贴炉与现代电烤的差异:前者需控制用油量以防止脱落,最终成品酥性更显著;后者则可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如精准的水油比例和饧面时间,以达到蓬松酥软的效果。
为适应现代人的健康理念,我们也推出过“无糖系列”,如山药酥饼,以山药粉替代部分面粉,改用代糖来降低糖油量,同时开发出“榴梿流心”“紫薯麻糕”等新馅料,并设计独立小包装与文创礼盒,吸引年轻消费者。传统款个头比成年人的手掌还大,设计的迷你款方便实用,也更贴合现代人的饮食节奏。
目前,传统的老式大麻糕在市场销量中占据七成,三成来自创新产品。如法式香草海盐大麻糕,内馅融入法国黄油霜、马达加斯加香草荚与地中海海盐,调出咸甜交织的复合风味。成品既保持酥脆口感,又增添西点般的优雅风味,不仅深获年轻女性青睐,更与“新中式下午茶”等就餐环境高度契合。此外,还有麻糕版拿破仑,在酥皮中填入咖啡奶油或果酱,重塑经典甜点;早餐麻糕三明治,以咸麻糕夹煎蛋、牛油果,做成中式轻食;冰激凌麻糕夹心,用烤得热乎乎的麻糕配冰激凌,打造“冰火两重天”体验。
我们在创新中始终遵循一条原则:保留大麻糕最核心的“酥皮工艺”,坚持手工“擦酥—开酥”,保证酥皮层次,以传统技法支撑风味演变,让常州大麻糕不只是地方记忆中的点心,更成为持续焕发活力的当代美食。
小黑板
大麻糕讲究“三分做工、七分火工”,火候是灵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听声辨火、看色调温,全靠多年积累的“手感”。如桶炉烘烤时,老师傅须在超过200℃的高温炉内徒手贴饼,动作必须又快又准,否则易焦或不熟。其间,还要持续观察饼身状态,方能烤出外酥内软、中间空鼓的完美口感。
好麻糕的标准:外形饱满如鼓,芝麻匀称,酥层分明,入口酥松不黏。
Q&A
Q
大麻糕的传统内馅分几种?食用是否有固定搭配?
传统内馅主要有三种:甜馅是以白糖与桂花为主;咸馅是猪板油丁加葱末;椒盐馅则是咸甜交融,风味更复合。常州大麻糕在食用搭配上没有严格限定,但民间早已形成习惯性搭配,如经典“早餐CP”是大麻糕配豆腐汤,但也可以配豆浆、粥、银丝面等。目前搭配咖啡、奶茶等饮品也逐渐流行。
A
Q
近年来预制菜和快餐化趋势盛行,传统小吃如何保持竞争力?
我们认为传统小吃要靠标准化的根基和品牌化实现突围。一方面标准化作业需将经验转换成“参数”,保证品质可持续。如将关键工艺中的发酵时长、烤温等数据化,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另一方面需要将老技艺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如一系列创新款,聚焦当下的流行元素,能更好地开拓市场,让传统糕点不再是“土特产”,而是有品质、有故事的国潮点心。
A
[示例]
大麻糕(批量)
原料:面粉7650克,熟猪油3500克,猪板油500克,酵种600克,脱壳白芝麻、葱末各适量,饴糖、绵白糖、可食用碱液各适量,盐50克。
制法:将7000克面粉加3500克熟猪油拌匀,揉搓均匀成油酥备用;将650克面粉加600克50℃的热水、酵种混合,和成面团,饧发后加入碱液,揉成发面团(油面团)备用;将猪板油洗净,撕去膜衣,剁成茸,加盐拌匀成咸板油馅备用;将发面团揉至光滑,搓成长条,摘成每个重约60克的面剂,将剂子按扁擀成圆皮,包入90克油酥,收口捏拢后略按扁,用擀棰擀扁,自左至右卷起,再擀扁推长,自外朝里卷起,再略按扁成生坯;按咸甜口味可分成两组,甜麻糕生坯每个包入25克绵白糖,咸麻糕生坯则每个包入20克咸板油馅、10克葱末,依次收口捏拢再略按,用擀棰擀成厚约1厘米、长17厘米、中腰宽12厘米的腰状糕坯备用;将饴糖调成液体,涂刷在每个糕坯表面,再逐块蘸满白芝麻,翻转糕坯使白芝麻面朝下,然后双手略蘸清水抹在糕底,将糕坯贴入烧热的炉中,每炉可贴20块,用小火烘烤,炉口盖上水钵,烤约4分钟,轻轻铲出即可。
制作关键:油面团中使用的水,在秋冬和夏季有明显区别,前者一般用70℃热水,后者则是30℃温水;蘸匀白芝麻后可点缀少许脱壳黑芝麻,增强视觉冲击力。
点评:色泽金黄,层次分明,鲜甜适口,香酥松软。
校对 | 萧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