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坡肉,十个人里九个会说 “那是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创的”,连不少美食博主都这么讲。可要是苏东坡本人听见,保准得摇头摆手 —— 这事儿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里记过段有意思的对话,苏东坡在儋州请人吃牡蛎,朋友刘贡父顺口夸他 “杭州的东坡肉真是绝了”。苏东坡当时就纠正了,说那都是误会,真正的源头在同州的羔羊料理。
你别说,同州的羊肉在当时确实出名。那儿古时候流放过不少游牧部族,养羊的法子独到,羊羔长得特别肥美。当地人把羊肉蒸得烂熟,再浇上杏酪,吃的时候不用筷子,直接用刀叉剜着吃,想想都觉得香。苏东坡早年肯定尝过这口,不然也不会记一辈子。
后来他被贬到黄州,日子过得紧巴。那会儿猪肉便宜得跟泥土似的,有钱人不屑吃,穷人又不知道咋做。苏东坡灵机一动,想起同州那道蒸羊肉的法子,就让厨子照着试。少放水,用慢火焖,还加了点酒去腥味,没想到出来的肉又香又糯,肥的不腻,瘦的不柴。
这做法其实就是最早的东坡肉了,比他去杭州当官早了好些年。后来他在徐州抗洪,百姓送猪肉感谢,他也是用这法子做成 “回赠肉” 分给大家,那会儿也没杭州什么事儿。
至于杭州的东坡肉名声大噪,多半是沾了苏堤的光。他在杭州修堤治水,老百姓感激他,过年送猪肉来。家人照着他教的法子烧了犒劳民工,一来二去就传开了。但要说发明权,真轮不到杭州。苏东坡自己都说,杭州猪肉的风味,比起同州羔羊差远了。
有意思的是,刘贡父后来还把这俩地方的做法糅合了,搞出了同州的 “带把肘子”,算是这段美食渊源的另一个产物。你看,一道菜的流转能扯出这么多故事,还挺奇妙的。
苏东坡这人也真逗,都被贬到海南那种蛮荒地方了,还琢磨着吃牡蛎,怕京城大官抢,特意写信给儿子让保密。这种在哪儿都能把日子过出滋味的劲头,大概就是他能琢磨出好菜的根本原因吧。
现在饭馆里的东坡肉做法五花八门,但核心的 “慢着火,少着水”,其实还是从同州羊肉那学来的精髓。下次再吃这道菜,可别再一口咬定是杭州发明的了,得想想那道远在同州的蒸羔羊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