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励忠安
十月十五日,早上九点十分。我照例打开“晚潮”群,这已成为我每日的习惯。指尖滑动间,周益飞分享的一道小菜制作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芹菜肉丝炒黄豆芽。
周益飞的文字朴实却生动:“这道芹菜肉丝炒黄豆芽,是象山人记忆里的家常味。脆嫩的芹菜带着清冽香,软嫩的肉丝带着油香,连黄豆芽都吸满了鲜气,一口下去脆、嫩、香全占了,配米饭和下酒两者皆得,吃的就是这份简单又扎实的满足!”
文字下方,配图里的菜肴色泽诱人,芹菜碧绿,肉丝嫩滑,黄豆芽饱满,仿佛能透过屏幕闻到那诱人的香气。我不禁咽了咽口水,恨不得立刻冲进厨房,依样画葫芦地做上一盘。
周益飞的制作过程写得详尽而清晰:瘦肉切丝,用少许生抽、淀粉抓匀腌制;芹菜去叶切段,黄豆芽洗净;蒜切片,红辣椒切丝。热锅冷油,先炒香蒜片和辣椒丝,再下肉丝翻炒至熟,接着放入黄豆芽大火快炒,最后加入芹菜段,调味,滴上几滴香油,即可出锅。
看似简单的步骤里,却藏着厨事的智慧。肉丝提前腌制保住了嫩滑,黄豆芽先下锅因它比芹菜更难熟,最后调味点到即止,不掩盖食材本味。我暗自思忖,要学好这道菜,周末就买齐食材试一试。
没想到,这道普通的家常菜竟在群里激起了一阵涟漪。
钱报晚潮的编辑首先感叹:“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不少孩子不吃芹菜。”
雷圣初立即回应:“学校里,就不用这个菜,味道重!鸡米花、鸡翅等,很喜欢。”
徐连生补充道:“现在芹菜不嫩也不香了,炒出来硬邦邦的。好多孩子不吃葱姜蒜。”
汪菊珍分析:“如今孩子各方面敏感,包括嗅觉。”
看着大家的讨论,我也忍不住加入:“好吃的菜,气味越重味道越好,现在像这样的芹菜,几乎没有了。”
……
这场关于一道菜的讨论,不经意间揭开了时代变迁的一角。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美味,在下一代人眼中却成了“异味”;我们怀念的浓郁香气,在他们敏感的嗅觉里却成了负担。这不仅仅是口味差异,更是不同成长环境造就的饮食文化断层。
我回忆起童年时,母亲也常做类似的菜。那时的芹菜确实香味浓郁,茎秆脆嫩,即使是简单的炒制,也能满屋飘香。如今的芹菜,看起来粗壮漂亮,却少了那股特有的清冽香气,口感也变得粗糙。是食材变了,还是我们的味蕾变了?
周益飞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份菜谱,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保存。他的写作技巧高明,将一道普通的家常菜描述得活色生香;食材准备充分,烹饪步骤到位;配图更是活灵活现,细腻逼真,堪比专业摄影师的作品。他用文字和图像,为我们留住了那道渐行渐远的家常味道。
或许,这就是美食文字和影像的魅力所在——它们能穿越时空,保存那些即将消失的味道和记忆。即使有一天,我们再也买不到从前的芹菜,再也做不出记忆中完美的芹菜肉丝炒黄豆芽,至少还能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回味那种熟悉的味道,重温那段温暖的时光。
我决定,这个周末一定要按照周益飞的菜谱,认真做一次这道菜。也许味道不及记忆中的完美,但至少,我能在这个过程里,触摸到一丝故乡的影子,重温一次妈妈的味道。
家常菜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承载的那些人与事,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感谢周益飞,用他的文字和镜头,为我们留住了这一道家常菜里的记忆与温情。
2025.10.15.
上一篇:感冒后大汗不止,运动后别忘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