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米皮、牛筋面、擀面皮、炒面、炒饼、面筋与热干面,猛火快炒,连那口黑铁大锅都仿佛要被给整晕乎了。
“一通乱炒”出锅后,食客一手攥着生蒜,一手握着筷子,一口蒜、一口面地根本停不下来。
这便是主食大省河南最新整出的狠活:八掺。
所谓“八掺”,就是将八种形态、质地各异的主食同锅共炒。再严重的选择困难症,到了这个摊前都能被瞬间治愈。毕竟,当老板豪气地将所有选项一次性推到你面前时,选择就变成了全都要。
这种“掺着吃”的方法,深入到河南的一日三餐。早上胡辣汤可以掺豆腐脑,成就一碗刚柔并济的“两掺儿”。如果不配上水煎包、油馍头、牛肉盒子,还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中午凉皮可以掺擀面皮,体验双倍筋道的快乐。一碗合格的烩面,除了筋道的面条,碗里的羊肉、木耳、海带、豆腐丝、鹌鹑蛋也得齐齐亮相。晚上米线能掺麻辣烫,连凉菜都可以来个“大杂烩”。
外地朋友见此盛景,不免心生疑惑:为啥河南人吃饭这么爱“掺”?
河南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与天下粮仓,世代农耕留下的集体记忆,塑造了其独特的饮食审美:吃饭,首要的是扛饿、顶饱。
因此,饮食习惯便朝着“实在”与“丰富”的方向一路高歌猛进。
要说“掺”的鼻祖与经典,必属早餐界的黄金搭档——胡辣汤两掺儿。胡辣汤的辛辣浓郁与豆腐脑的嫩滑清淡猛烈碰撞,一半是烈火,一半是静水。
河南孩子自打有记忆起,看到的便是这种吃法。它既满足了味蕾对“得劲”的追求,又以豆腐脑的温润中和了胡辣汤的冲击,顺带还多吃了一种食物,一举三得。
“掺”的艺术,更在岁月的沉淀中历久弥新。有的老街老店里,一道 “炒三掺” 能卖二十年而长盛不衰。三掺,掺的是凉粉的滑糯、凉皮的柔韧与米皮的软弹。一上桌,看上去是“稀里糊涂”的一片,但当麻酱的醇厚与孜然的辛香在口中炸开,三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便开始在唇齿间“打擂台”,让人难以分辨究竟谁更胜一筹,最后只能由衷感叹:这种“稀里糊涂”,还怪好吃嘞!
这种搭配智慧甚至成了一种默认选项。
在任何一个凉皮摊前,“凉皮掺擀面皮”或“凉皮掺米皮”都是熟客们的常点组合。
当天气转凉,河南人最经典的“掺”——烩菜,便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热锅里煸出澄亮的油脂,滋啦作响中,灵魂的底味已然奠定。
紧接着,白菜、豆腐、粉条、海带、萝卜……各种食材不分你我,“一股脑”地投入这口铁锅的怀抱,在慢火的炖煮中渐渐交融。
直到白菜软塌塌地吸饱了肉汤,豆腐裹满了醇厚的香气,晶莹的粉条将所有的鲜味精华一网打尽。
一勺舀起,热气腾腾,荤素兼备,吃下去的是满口鲜香,更是中原大地特有的踏实与温暖。
还有更随性、更日常的“掺”,藏在处理剩菜的智慧里。中午吃剩的红烧肉、炒豆角、炒萝卜,管它什么菜系,也甭论搭不搭配,统统倒回锅里,回炉加热,便是一道崭新的“合菜”。
这绝非将就,而是河南主妇们“点石成金”的魔法,既践行了“光盘”的美德,又“掺”出了一锅独一无二的家常风味。
这些从家庭厨房里“掺”出来的食物,或许登不了精致餐饮的大雅之堂,卖相常常是“一塌糊涂”,但其背后,是河南人过日子最实在的心意。
多一种食材,就多一层口感,也多一份盘算上的“划算”。
正因如此,当你行走在河南,见到米线掺麻辣烫、粉浆面条掺热豆腐、乃至凉菜都要两掺时,便不会再感到惊奇,反而会心一笑:这很河南。
甚至有人会打趣道,河南人去吃自助餐,会不会把取餐区变成一场盛大的“自助掺”?
历史上的河南并非总是富庶,但一直是人口大省。
有限的资源要满足多样的需求,“家里有啥就吃啥,东西不够就掺一下”便成了最朴素的生存策略。
更可贵的是,河南人的“掺”也蕴含着极大的宽厚与包容。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作为工业重镇,迎来了许多南方同胞支援建设。
他们带来的家乡味道,并未被拒之门外,反而被河南人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慢慢融入本地的口味偏好,最终变成了那句亲切的——“河南嘞”。
这种融合,是“掺”文化的升华,是不同饮食文明在此地的和谐共鸣。
所以,“八掺”的横空出世,并非一时兴起的猎奇,而是河南“掺”学文化发展到极致的必然产物。
上一篇:养生:吃红枣山药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