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坚果凭借应季属性和丰富营养,成为不少人的零食首选。研究表明,适量食用坚果能调节血脂血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替代部分肉类有助于减少全因死亡率。但食用方式不当,不仅无法获取健康价值,还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以下5个常见错误需特别注意。
“坚果不发胖” 的结论,需建立在替代饼干、薯片等零食的基础上。坚果热量高,过量食用若影响正餐,会导致营养失衡;若不影响正餐,多余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建议每周食用50-70克坚果,平均每天10克左右,约等于两个核桃、一把瓜子或14粒巴旦木。若日常炒菜用油较少,可适当增加坚果摄入量。
坚果脂肪含量高,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酸败,产生 “哈喇味”。这类变质坚果含有大量油脂氧化产物:
很多人喜欢将坚果油炸、烤干后食用,还会添加大量糖和盐,这种做法存在明显弊端。油炸、烤干并加糖盐的坚果,会吸收口腔和咽喉水分,导致口干、黏膜抵抗力下降,引发咽痛生痰。推荐用香辛料煮软、切碎拌凉菜,或炒菜快熟时加坚果,购买时优先选原味、低糖低盐款。
坚果并非任何时间都适合食用,选对餐次很关键:
不同坚果脂肪酸构成不同,选择时需结合日常烹调油种类,避免脂肪酸摄入重复失衡。例如用花生油就别吃花生,用葵花籽油就少吃瓜子,避免单一脂肪酸摄入过量,破坏膳食平衡。
吃坚果关键在“对”,避开这些错误,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才能发挥其健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