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抹茶咖啡的背后,是梵净山脚下万亩茶园的底气。” 秋日午后,贵阳街头, “梵净抹茶・咖啡”店内,主理人刘泳铭正将一小勺翠绿的抹茶粉轻轻筛入咖啡中。手腕轻转,茶粉如细雨般簌簌落下,与深褐色的咖啡液在杯中相遇,渐渐晕染出层次分明的绿与棕。搅拌间,茶香与奶香四溢。
摘茶叶、挑叶筋、碾压成粉……抹茶虽属于绿茶的细分领域,却因其独特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而独树一帜。抹茶多采用茶树初春首次萌发的嫩叶,一年仅采一季,采摘期极为短暂,最优质的茶青通常在五月采收。“如何碾磨出精细度更高的抹茶粉,充分释放茶叶香气,正是工艺的关键所在。”一杯抹茶里连接着铜仁市梵净山脚下万亩茶园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场关于“茶咖跨界”的消费实验。
作为全省700万亩茶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抹茶之都”贵州铜仁在“十四五”以来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迅速崛起为全球抹茶产业的新高地。
铜仁与抹茶的缘分始于2017年。那一年,贵茶集团落户江口县,开启了贵州茶产业从“绿”转“抹”的升级之路。2018年,铜仁获授“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称号,逐步建成超过8.5万亩的欧盟标准抹茶原料基地,并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年产能达1300吨,初步形成“世界抹茶在中国,中国抹茶在铜仁”的产业格局。
然而,上一阶段的快速扩张奠定了产业基础,却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与附加值不高的挑战。
“以往的茶叶市场春茶季最为火爆,其他时候都是淡季。以前的茶商很多只做一季的生意,努力了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刘泳铭将饮品递给客人,笑道。“但如今,结合深加工技术,我们将茶叶碾成极细的抹茶粉,能支撑从饮品到甜点、从冷萃到酒饮的多种衍生产品,打破了茶叶的季节与场景限制,更将客户群体从传统茶客延伸至都市白领、年轻学生等更广泛的人群。”
作为一名深耕茶产业多年的“新农人”,多年的茶叶从业经验让刘泳铭敏锐地捕捉到抹茶市场的魅力与潜力。
“贵茶集团在铜仁江口拥有上万亩茶园,其中约80%用于抹茶生产。”刘泳铭透露,茶园今年预计产量达1000吨,外销订单已排至明年。同时,梵净山“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自然生态,为抹茶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茶园再大,茶质再好,若不能走进当代消费者的日常,依然难逃“产地优势、市场劣势”的困局。
转机发生在一次赴铜仁“抹山集”的考察中。刘泳铭与合伙人潘介香一拍即合,萌生了将东方茶韵与西方咖啡文化结合的想法。
“我们的抹茶咖啡一天能卖出六十多杯。”潘介香介绍,开业以来,门店月销售额已达7万余元,团购业务也十分火爆。在贵阳这个并非一线城市的市场,这样的成绩,让人看到了“茶咖融合”在地化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成功让抹茶走出传统饮茶的框架,触达更广阔的人群。
从抹茶拿铁、抹茶冷萃,到抹茶冰淇淋、青提抹茶冰,产品线不断延展的背后是对年轻消费习惯的精准捕捉。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中国茶产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对农产品深加工与科技赋能的持续投入。“市面上常见的抹茶粉细度在1000目左右,而贵茶的产品则可达1500目以上,颗粒更细,口感更滑。”刘泳铭解释道。
近三年来,铜仁抹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2023年,梵净抹茶产销量跃居全国首位,出口量位列全球第二;2024年,全市抹茶产量达1200吨,产值突破3亿元,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门店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终端,作为与铜仁市人民政府驻贵阳办事处的合作项目,它已成为区域公共品牌“梵净山抹茶”的形象窗口,承担着展示、体验、推广贵州抹茶的重要使命。
从政府支持到市场反馈,从原料供应到品牌输出,一条以“抹茶+”为纽带的产业链正在贵州悄然成形。从茶园到茶杯,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喝茶到“吃茶”“玩茶”“品茶”……一片茶叶,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不只卖一杯饮料,也在推广一种生活方式,传递一种在地文化。”刘泳铭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丹 韦寒
编辑 罗昌
二审 吴兵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