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渔船在晨雾中靠岸,三十多名游客鱼贯而入,手机镜头对准陡峭岩壁。他们不知道,脚下踩着的是地球冷却了140万年的诗篇。而就在这片玄武岩石柱的缝隙里,腐烂的塑料瓶堆积成坑,篝火余烬嵌入岩缝——南碇岛,这座本应沉寂的地质圣殿,正被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撕开伤口。
福建漳州南碇岛,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六方柱状节理群,约140万根石柱垂直插入海中,如远古巨人的棋盘。这是岩浆在250万年前缓慢冷却、均匀收缩形成的自然奇迹,每一根石柱都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化石。可如今,它成了网红攻略里的“秘境打卡地”。非法包船公开运营,游客攀爬、生火、撬石,执法站却空无一人。一场关于生态、法律与人性的危机,正在无人看见的海岛上悄然上演。
这些石柱看似坚硬,实则脆弱。当游客在岩壁下点燃篝火,火焰温度可达500℃以上,而玄武岩导热性差,表面骤热膨胀,内部仍处低温,形成巨大应力。一次加热或许无感,但反复热胀冷缩,微裂隙便如蛛网蔓延。科学家称之为“疲劳断裂”——石头不会尖叫,却在沉默中碎裂。英国“巨人之路”曾因游客烧烤导致局部石柱剥落,最终全面禁火。我们却还在重演历史。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人用工具撬下石块当作“纪念品”。一根石柱的损毁,不只是景观的缺失,更是科研数据的永久丢失。140万根石柱构成的序列,是解读地壳运动的时间轴。抽走其中一环,整条链条便断裂。这如同撕毁一页史书,而我们甚至不知道那页写的是什么。扬州捺山曾因采石破坏柱群,修复耗时十余年。南碇岛若失守,将再无机会重来。
问题不止于游客无知。在整美村码头,民宿老板主动招揽生意,渔船每日三班往返,节假日需预约。灰色产业链已然成型。一面是村民靠此谋生,一面是国家明令禁止——《海岛保护法》规定,未经批准不得进入无居民海岛。执法站形同虚设,警示牌孤悬风中。这不是管理疏漏,而是系统性失守。当经济冲动压倒法律底线,荒野就成了牺牲品。
这不是孤例。福建四礵列岛百人被困,广东“一线天”溯溪致死,背后是同一股力量:社交媒体将禁区包装成“野趣”,博主用流量换取路线曝光,游客用冒险标榜个性。监管滞后,追责模糊,违法成本几乎为零。结果就是,每一个“打卡”的快门声,都在加速地质遗迹的消亡。
保护南碇岛,不需要悲情呐喊,只需要三个动作:执法归位、平台担责、游客清醒。联合执法站必须常态化值守,非法营运船只依法取缔;社交平台应下架违规登岛攻略,封禁传播违法信息的账号;每一位游客都需明白:真正的探险,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克制自己。
有些风景,生来就不属于人类的足迹。
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被拍照,而是为了被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