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本版插画 芝芝
□ 龚怡霏
我的家乡在湖南常德。常德古称武陵,水美人和,山川秀丽,《桃花源记》的浪漫情结贯穿常德古城2000多年的历史。而我最爱的,是家乡早市的那一碗米粉。
家乡的早市卖鱼、青菜,卖削了皮的荸荠、新摘的莲蓬……但最多的是湖南的招牌小吃:米粉。
湖南气候湿润,适宜种水稻。这片红土地上生长出的大米制出的米粉令人觉得格外鲜香。县城的米粉店多而密集,常常是门前有一家,走出门左转又一家,右转还有一家。就像武汉人的热干面、北京人的豆汁,米粉对于湖南人而言意义非凡,既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份情感寄托,说湖南人每天吃的米粉比饭还多也不过分,归来的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嗦上一碗正宗的米粉。
小时候,我常常在早市中闲逛,吃米粉。一个湖南人看老板娘做米粉的手法就能知道粉好不好吃,因为米粉有一套讲究的制作工艺,手艺好的做起来行云流水。老板娘熟练地挑起一撮半熟的、晶亮弹滑的米粉落到长柄锅内,小火“咕嘟咕嘟”地把米粉烘得在水中翻成一朵朵白花,也蒸腾出一大片潮湿的水汽。水汽漫开,老板娘把米粉盛出沥水,夹入纸碗,再在上面淋上臊子、肉块、小葱等各种佐料,热气腾腾的米粉就做好了。米粉和肉块都是普通的食材,灵魂在那一勺臊子里:臊子为不稀不稠的糊状,在阳光下泛着橙红的光。把臊子在米粉中拌匀时恰好不露一丝汤汁,吃起来却觉得鲜咸湿润,爽口无比。这种米粉只香不辣,店家把辣子磨碎了放在店口,想加就自取。
米粉店常常从日出开到近中午,来往的顾客便在热腾腾的水汽中穿梭,坐在店中吃粉,看阳光穿过水汽,像纺车纺出的金线一般落在大地;看对面卖鱼虾的大娘满面笑容地介绍自己刚刚从洞庭湖打上来的新鲜鱼虾;看粉店老板娘忙碌的身影,不时擦一下额头的汗珠。
米粉不是昂贵之物,也并不稀有,但它是在外漂泊的湖南游子心中的念想,每次回家的时候,总要去熟悉的店里“嗦”一碗粉,找回这熟悉的家乡味道。我十分想念家乡的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