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刚过,国内航空市场迎来一轮“价格革命”。第三方售票平台数据显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上海飞哈尔滨经济舱最低0.7折,票价仅200元;广州飞白山单程价格跌至509元,降幅达81%;北京飞太原、上海飞武汉等中短途航线票价普遍降至1-2折,与高铁二等座票价持平甚至更低。这场突如其来的“机票跳水”,既折射出航空市场的供需波动规律,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错峰出游的绝佳机遇。
1. 运力过剩:航班量激增与需求回落的碰撞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民航业计划执行总航班量近14万班,日均航班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0%。部分城市线日均计划航班量同比2019年增长1倍,如成都-长沙、成都-杭州等航线。然而,预订量仅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导致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
以广州为例,10月27日飞白山单程票价从常规价格2700元暴跌至509元,降幅81%;上海飞哈尔滨、广州飞上海等热门航线降幅均超70%。这种“断崖式”降价,本质上是航空公司对市场误判的修正——前期因预期出行需求旺盛而提高票价,但实际销售未达预期,临近假期被迫通过降价清理库存。
2. 高铁分流:中短途航线的替代效应
高铁网络的完善对民航市场形成显著冲击。以上海至武汉为例,高铁二等座票价300-400元,与1.5折机票(340元)接近,但高铁在准点率、舒适度、城市中心站直达等方面更具优势。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42亿人次,同比增长8.8%,分流了大量中短途民航客流。
这种替代效应在节假日尤为明显。例如,北京-成都航线9月29日至10月1日机票最低价800-1090元,而10月3日后降至400元起;返程机票在10月7-8日则飙升至1450-1318元,凸显出高铁对民航首尾时段客流的分流作用。
3. 燃油附加费下调:政策红利释放
2024年10月,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大幅下调,800公里以下航段从30元降至10元,进一步降低了机票成本。以广州飞曼谷为例,2025年9月川航航班曾出现20元(不含税)特价票,叠加税费后总价仍远低于常规水平,政策红利与市场促销形成叠加效应。
1. 价格歧视:分层定价实现收益最大化
航空公司通过舱位等级、出行时间、预订周期等维度实施价格歧视。例如,头等舱/商务舱与经济舱价差达数倍;提前30天预订的“早鸟票”可享7折优惠,而临期购票则需支付全价;节假日前3天票价通常上涨30%-50%,节后则快速回落。
这种策略在淡季尤为明显。2025年9月暑运结束后,上海飞武汉、北京飞太原等航线低至1-2折,既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旅客,又通过高端客源维持了基础收益。数据显示,分层定价可使航空公司收益提升20%-30%。
2. 填舱策略:平衡航程客流量
航空运输具有双向性,去程与回程客流量常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国庆期间北京-乌鲁木齐航线9月30日票价达1630元,而10月4-5日降至380元;返程机票在10月7日则飙升至2330元。为平衡客流,航空公司会通过降低去程票价吸引旅客,确保航班整体客座率。
这种策略不仅减少了座位空置,还带动机场餐饮、免税购物等非票收入。据测算,每提升1%的客座率,可带动非票收入增长0.8%-1.2%。
3. 边际成本考量:淡季“薄利多销”逻辑
在淡季,航空公司的高价票已覆盖固定成本(如飞机租赁、机组薪酬),此时每多售出一张低价票,仅需承担燃油、起降费等变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40%)。例如,一架波音737执行上海-哈尔滨航线,变动成本约1.2万元,若以0.7折售出200元机票,需售出60张即可覆盖变动成本。
这种“薄利多销”策略在淡季尤为普遍。2025年10月,广州飞济南、南京等热门城市单程票价低至百元,既清理了库存,又维持了航线运营的连续性。
1. 国内游:百元机票畅游热门城市
节后机票价格跳水为国内游提供了绝佳机遇。例如:
这些价格与高铁二等座相当,但时间成本更低。例如,北京飞太原仅需1.5小时,而高铁需3小时。
2. 出境游:东南亚航线“白菜价”
出境游市场同样迎来降价潮。广州飞曼谷、河内、清迈等东南亚城市最低票价400元上下,飞大阪、槟城等航线500元左右。以广州飞曼谷为例,9月川航20元特价票(不含税)虽属极端案例,但节后常规票价较国庆期间下降50%-60%,性价比显著提升。
3. 保价服务:消费者权益的“安全垫”
部分航空公司推出机票保价服务,承诺在保价期内(通常为购票后7-14天)若票价下降,将退还差价。例如,消费者在9月25日购买上海飞哈尔滨1000元机票,若10月5日票价降至200元,可获800元退款。
此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航空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如第三方平台擅自抬高票价后降价),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2023年国庆期间,曾有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差价及赔偿。
1. 动态定价:供需关系的实时映射
机票价格是市场化定价的典型案例,其波动完全由供需关系驱动。例如,2025年国庆期间,北京-乌鲁木齐航线9月30日票价1630元,10月4日降至380元,降幅76%;而返程机票在10月7日飙升至2330元,涨幅达216%。这种“首尾高、中间低”的特征,精准反映了节假日出行的时间偏好。
2. 多式联运:航空与高铁的竞合关系
高铁对民航的分流效应,迫使航空公司调整策略。例如,针对800公里以下航线,航空公司通过降价(如上海飞武汉1.5折)与高铁竞争;而对于1500公里以上航线,则强化时效优势(如北京飞乌鲁木齐4小时 vs 高铁12小时)。
3. 技术驱动:大数据优化运营
航空公司正利用大数据、AI技术预测需求。例如,川航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9月中下旬是需求“空窗期”,提前释放低价票可提升客座率15%-20%。这种精准营销减少了运力浪费,2025年行业整体客座率较2024年提升3.2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理性回归,机票价格将更依赖供需动态调整。超低票价可能成为淡季标配,而航空公司将通过差异化竞争(如全服务航空与低成本航空分立)满足多元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错峰出行”“提前监测”“善用保价”三大策略,即可在价格波动中把握机遇。
2025年的机票价格跳水,既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在供需博弈、技术驱动与政策红利的共同作用下,航空市场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而消费者则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