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研究地理的朋友是不是发现这个问题了,去日本旅游的人不是扎堆东京大阪,就是围着名古屋、横滨打转?地图上一看更明显,从北海道南下到九州,一大串大中型城市全贴着太平洋这边排排坐,像下饺子似的。
可翻到对面日本海那一侧,人烟稀少,连个叫得上名的城市都难找几个。这是图吉利还是啥地理布局讲究呢?
别看现在卫星一拍啥都清楚,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用脚底板走出了“向东”的生存逻辑。今天咱就聊聊,为啥日本的城市群像追光的向日葵,齐刷刷扭头朝着东边长。
这事先得从地形说起,日本列岛像个弓着腰的细长臭鱼干儿,中间横着一条脊梁骨似的大山脉,从北边的青森一路延伸到南边的鹿儿岛,把国土硬生生劈成东西两半。
西边挨着日本海这一侧,别看冬天雪下得能把房子埋了,其实海岸线平直,平原少得可怜。像新潟、金泽这些地方,虽说也有小块冲积扇能种点稻子,但整体地势狭窄,河流短急,想搞大规模建设,地不够用啊。
反观东边太平洋沿岸,那可是真有“地利”,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足足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北京加上天津那么大;再加上浓尾平原、近畿平原,这一连串开阔地带,给城市扩张打了底子。
而且太平洋这边海湾多,天然良港一个接一个,像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水深够、避风好,船停得稳当,货卸得方便。自古以来,人要活命靠吃饭,经济发展靠贸易,港口就是命脉。
江户时期德川家康定都江户(今东京),就瞅准了这里既能控扼关东平原粮仓,又能通过海运联络全国。后来明治维新搞工业化,工厂要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东海岸的港口优势更是被放大。
神户、横滨早早开港通商,外资涌入,铁路跟着港口修,人口自然往东边涌。
再往深了挖,气候和洋流也帮了大忙,日本海侧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经过日本海上空时吸饱了水汽,撞上山地就哗哗下雪,像新潟县的津南町,一年积雪能超过三米,别说盖楼,出门都费劲。
这种天气不适合长期大规模聚居,农业产出也受限。而东海岸呢,靠着黑潮暖流:这股从菲律宾附近北上的海水,温度高、流速快,像个巨大的暖气片贴着日本东部走。
它不仅让东京、静冈一带冬天比同纬度地区暖和好几度,还带来丰富渔业资源。
千叶、铫子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渔港重镇,养活了一代代靠海吃饭的人。更重要的是,暖流让港口冬天不结冰,船舶全年通航,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相比之下,日本海沿岸不少港口冬季要面临封冻或风浪过大问题,航运成本高出一截。
交通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差距。19世纪末日本修第一条铁路,连接的是东京和横滨;20世纪新干线开通,东海道线优先贯通东京—名古屋—大阪,这条轴线至今仍是全国客流货运最密集的走廊。
政府投资、企业布局、人才流动全都沿着这条“黄金通道”展开,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西部虽然后来也通了山阳新干线,连接大阪和福冈,但沿途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经济辐射力远不如东部走廊。
古代京都作为千年古都确实在西边,但那是贵族文化和农业政权的中心。真正改变格局的是江户时代的权力转移。德川幕府把统治中心放在江户,而江户的背后是整个关东地区的粮食供应体系。
为了把东北地区的稻米运到江户,当时建立起庞大的海运网络,被称为“廻船业”,每年数万艘货船穿梭于东海岸各港之间。这套系统奠定了东部沿海的商业基础。
明治以后,国家推动现代化,重点发展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产品又要快速出口,必然倾向布局在靠近国际航道的东海岸。
比如京滨工业带(东京—横滨)、中京工业带(名古屋)、阪神工业带(大阪—神户),无一例外都在太平洋一侧。统计显示,仅这三大工业区就贡献了日本全国制造业产值的近六成。
与此相对,日本海沿岸缺乏深水港和大型工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年轻人纷纷流向东部找工作,导致西部城市难以壮大。
日本城市为啥“向东看”,根本不是哪个人能决定的,而是自然条件、历史路径、经济规律的原因决定的。山挡住了西边的发展空间,海给了东边无限可能;当初古代日本人选对了起点,后来者顺着轨道越跑越快。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或许内陆或西海岸也能找到新出路,但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这条“太平洋城市链”还会继续发光发热,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