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某记”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熟面孔。
清晨的豆浆油条是王记,中午的汤粉是李记,晚上的小炒是杨记,偶尔买个蛋糕甜点是詹记,一天N顿都被“记家军”包了。
图源:大众点评App
不单是一些小店,连锁餐饮品牌袁记云饺、新荣记、麻六记,食品品牌徐福记、李锦记等也都带着“记”,甚至是快餐品牌麦当劳和肯德基也被人们称为M记和K记。
除了餐饮类的店铺,以“某记”来命名的手艺类店铺也不算少。在一些影视剧中,孙记铁铺、刘记裁缝铺、赵记钱庄等店铺的名字里都少不了“记”。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灼灼韶华》中,陈记药铺就频频出镜。
图源:《灼灼韶华》截图
这些店名中的“记”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给店铺取名叫“某记”?
庞大的“记家军”
“某记”的店铺中,最常见的就是“姓+记”命名,其中姓通常就是创始人的姓。
比如袁记云饺中的袁,指的是创始人袁亮宏,香港的陈记烧鹅同样如此,“陈”字对应创始人陈伟文。
图源:《华人世界》截图
有些“某记”的店铺没有用姓,用的是名,这种取名方式在影视剧中尤为常见。
古装剧《赘婿》中的女配聂云竹开起饭庄就起名竹记饭庄。如果店铺由两人共同经营,则可能分别取两个人名字的一个字,组合以后再加上“记”字。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中,珍强记这家店铺的“珍强”来自男主爸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图源:《赘婿》《灿烂的风和海》截图
有时单用姓和名都不太合适,创始人也会用自己名字中的几个字来搭配“记”取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酱料品牌李锦记。1888年,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发明了蚝油,此后就创办了李锦记这个品牌。广东老字号餐饮店陈添记这个名字来自创始人陈程添,1979年他开了一家专卖鱼皮的小店,于是干脆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只不过和李锦记一样用的都是名字中的两个字,而非全名。
当然,“某记”的店铺也不全和姓名沾边。
孖记士多是广州一家知名的大排档,关于其名字的来历没有公开报道,不过可以把店名拆成孖记和士多两部分来理解。士多源自英文“store”的音译,“孖”在粤语中有“双”“成对”的意思,有观点认为是创始人希望店铺好运成双,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店主两个孩子帮忙记账”的经营模式。
河南的合记烩面源于1950年李绍卿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创办的合记老乡亲饭店,后来专营烩面便更名为合记羊肉烩面馆。从这个层面上看,将“合记”理解成合伙开办的店铺也未尝不可。
图源:参考资料[1]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有的店即便不叫“某记”,人们也会给它改个带“记”字的名。比如,不少网友都称麦当劳为M记,肯德基为K记。
那么,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店铺都偏爱用“记”来给自家的店铺命名呢?
为什么店铺要叫“某某记”?
先来看“记”的字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记”有七种含义: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录,记载,登记;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多用于书名或篇名);标志,符号;皮肤上的剩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某些动作的次数;姓。
有研究论文将“记”的含义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书信义,包括作为官方文书使用的“记”和作为私人信件使用的“记”。另一类是记录义,专门记东西的数量,图为记的记录义|图源:参考资料[4]
今天店铺中的“某记”很可能来源于“记”的“记录”和“标志”之意。一种解释是古代进行海上贸易时货物众多,为了方便辨认,货主会在竹牌上写上自己的姓,再加上“记”,放在货物旁边作为标记。后来这种标记方式逐渐引申,被用于称呼商家,“某记”就有了“某人的东西”或“某人开的店”之意。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司空见惯的“某记”,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才成为商家普遍采用的命名方式。
在商业空前繁荣的宋朝,大大小小的店铺开始普遍使用招牌和幌子来招揽客人,彼时常见的店铺名是“姓+家”的形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是刘姓人家的香药铺,杨家应症是一位姓杨的人开的医馆。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直到清朝,“某记”店铺才开始多起来,比如晋商票号日升昌记和主营绸缎布匹的谦祥益衡记等。到了民国时期,“某记”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包括大名鼎鼎的汪玉霞雨记、汪玉霞为记,另外还有一些涉及诸多行业地方的小店,比如宁波的林兴记理发店、邬记南货店,唐山的成记绸缎庄等。
早期的“某记”店铺,有相当一部分指的是商号分店。
清乾隆四年(1739年),汪玉霞食品杂货店在武汉创办,经过一系列变迁后,汪玉霞后人又陆续开设了汪玉霞雨记、汪玉霞为记等店铺。清朝的胡开文墨庄也一样,创始人胡天注子嗣众多,后人胡贞一在芜湖开设墨庄就加上了“沅记”二字,取名“徽州胡开文沅记墨庄”。清朝道光年间的谦祥益绸布店是老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后来武汉的一家分店在谦祥益后面加了“衡记”字样。
但随着商业活动愈发频繁,“某记”的命名方式逐渐突破了分店专属的限制,被越来越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店铺采用,成为一种通用的命名选择,只是这种转变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并无确切记载。
这种变化,和部分地区的语言习惯有关。在粤语口语中,“记”是一个非常顺口且常用的后缀,不仅能用在店铺名中,也能称呼熟人。
在广东的街头巷尾,从不缺叫“某记”的小店,甚至是在称呼别人时,人们会用“姓+记”的方式来代替全名。香港综艺节目《超级无敌奖门人》中,曾志伟让林家栋模仿男歌手罗文说的是“扮演一次罗记”。
图源:抖音@TVB 截图
可以说,“某记”就是一种标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简单又高效,顾客口耳相传也易记易辨。
而且,“某记”不挑行业,从小卖部、药铺到小餐馆都能搭配使用。相较于“某氏”的家族厚重感,“记”显得更亲切,同时又比“某家”多了几分正式,让顾客感觉可靠又不疏远。
从音节角度来说,“某记”是两个音节,简洁又直白,非常适合扩充。
大多数店铺不会单单用“某记”这两个音节来作店名,往往会在其前后加一些限定词,比如姚记包子铺、詹记桃酥等,最终形成的店名就会达到“刚刚好”的效果。
总结下来,所以三音节至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合适,既能承载足够的核心信息,又不会因字数过多增加顾客记忆负担。“某记”后加上一些词语后不过四五个音节,长度适中,保留辨识度的同时又清晰体现餐饮品类,作为店名再合适不过。
所以,下次路过一家看似普通的“张记”或“李记”时,可别觉得人家的名字随意。
参考资料:
[1]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合记
[2]汪玉霞:在世纪中穿行.武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23.
[3]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天开文运
[4]刘寒青.释汉简中的“记”[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03):116-124.
[5]周智琳.店铺名称语言文化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片区餐饮行业为例[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3):57-60.
作者:敏敏 张艺
编辑:田纳西
值班编辑: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