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刺客”与“零加价”并存,背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创始人
2025-10-12 00:43:56

价格标签的两端,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

打开手机预订国庆期间的酒店,你会发现同一个城市、同一时间段,有的酒店价格飙到让人倒吸凉气,有的却和平时没差多少,甚至更便宜。

内蒙古阿尔山的民宿山景房,九月还卖三百元一晚,国庆直接挂到一千五百元;黑龙江伊春的经济型酒店,平日八十元的标间,假期涨到近九百元。

而与此同时,上海外滩某高端酒店的江景房带双早报价,竟比十一月工作日的价格还低一大截。北京某希尔顿酒店在国庆期间的价格,相比平日仅有微小涨幅。

这种旱涝不均的分化,让人摸不着头脑,却也勾勒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酒店市场的独特图景。

那些疯狂涨价的酒店和民宿,看似是趁火打劫,实则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内蒙古阿尔山、黑龙江伊春等地,冬季严寒漫长,旅游淡季长达半年以上。这些地区的民宿和经济型酒店淡季入住率不足三成,营收难以覆盖房租与人工成本。国庆是当地入秋前最后一个旅游旺季,游客集中涌入导致房源紧张,商家便通过旺季涨价弥补淡季亏损,维持全年运营。

这实质是一种“以价换命”的生存选择。

其次是节假日运营成本飙升。国庆期间,酒店的运营成本会有所上升。一方面,员工需要加班,按照规定要支付三倍工资等加班费用,人力成本会比平时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酒店的耗材成本,如床单被罩的洗涤费、沐浴露洗发水的采购价等可能会因市场因素上涨。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经济型酒店的硬件设施普遍升级,许多酒店配备了智能马桶、免费洗衣和自助早餐等设施,单店装修成本比几年前高出不少。这些资本支出最终需要通过房价上调来回收。

而那些选择不加价的高星酒店,看似吃亏,实则是在做长期投资。

这些酒店本身定位高端,日常价格已处于市场高位,多数高星酒店平日均价就达千元以上,留给节假日的涨价空间本就有限。

更关键的是,高星酒店注重品牌口碑,客群多为商务旅客或注重高端品质的游客,过度涨价可能引发客群反感,损害品牌形象。

比如万豪、希尔顿等品牌,会员复购率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如果国庆贸然涨价,很容易让会员觉得被割韭菜,进而流失客户。

而且高星酒店的品牌价值高,一旦因涨价引发负面舆情,对品牌的伤害远比短期收益更严重。

另外,不是所有高星酒店都在热门景区,很多位于城市郊区或非旅游城市的高星酒店,国庆期间的预订量根本没达到能涨价的程度。

这些酒店很清楚,与其涨价导致预订量下跌,不如保持低价提升入住率,至少能保证基本收益。

今年国庆期间,消费者的预订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临时决策占比激增,提前锁客能力下降,临近假期时剩余库存只能通过大幅降价吸引最后一批“捡漏”客户,进一步拉低整体收益。

许多消费者对酒店价格的敏感度已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单纯依靠低价已无法有效拉动需求。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便宜,而是更注重体验价值。当价格上涨超过心理预期,他们会寻找替代方案。

于是,我们看到了“替代性住宿”的崛起:户外营地、房车自驾营地、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版住宿、近郊露营基地等替代方案合计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

这些替代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低单价、强体验、高适配性,直接冲击了传统酒店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

有旅行者开始转向城郊民宿,或是选择清晨抵达、深夜离开的“零住宿”行程,用时间换省钱。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住酒店不如洗脚城过夜”的调侃,折射出市场对价格的敏感。

在这个价格分化的世界里,在线旅游平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酒店价格越来越依赖平台的动态定价系统。

平台通过算法实时调整价格,理论上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定价权过大可能带来诸多问题。

一方面,平台可能利用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算法定价可能导致价格失真。

比如之前引发热议的景德镇某民宿天价房事件,虽然事后证实是商家为防止误订而设置的虚高价格,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定价方式,反映出当前酒店价格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现代酒店普遍采用收益管理系统,通过算法实时调整价格。当某时段预订量激增时,系统会自动调高价格。

如果酒店在国庆前预订率较高,且还有剩余房源,就会认为市场需求旺盛,从而不断提高价格。

例如,一些连锁酒店总部会根据系统计算“保本线”,并结合预订率动态调整价格,预订率超过一定比例就会涨价,订单速度没变慢就继续涨。

这场价格的分化,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K型分化”——高收入群体更注重品质与私密性,转向高端定制化住宿;中低收入群体则大幅压缩非必要支出,对“性价比”的追求从“低价”升级为“高体验/低价格”。

与此同时,年轻客群成为消费主力,其决策逻辑从“为住宿而住宿”转向“为场景而消费”。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服务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未来,酒店业必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不再仅仅是“提供一张床”,而是成为“旅行场景中的体验枢纽”。这意味着行业需要跳出“价格战”思维,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生态协同,重构与消费者的连接。

酒店价格的撕裂映射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分化。当上海外滩的五星级酒店不敢涨价,黑龙江伊春的快捷酒店却敢涨到近千元一晚,这背后不仅是供需规律的体现,更是不同群体在同一个国家承受着不同经济现实的写照。

十一黄金周结束后,这些“千元刺客”酒店将恢复平日价格,但那些被刺伤的游客还会回来吗?当年轻一代开始选择“零住宿”行程,当替代性住宿方式不断涌现,传统酒店业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别再乱买补肾品了!这颗十几块的... 秋冬季气温转凉,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此时正是调理肾脏的好时机。提到补肾食材,很多人会想到人参、鹿...
原创 冬... 冬日的甜蜜,就藏在一节节的甘蔗里。它们立在寒风中,却把最暖的甘甜,悄悄储存在每一节茎秆中。 老话常说...
这菜瘦子少吃,真的太刮油了!一... ⚬ 冬季餐桌的应季鲜味绝对少不了韭黄。 它是韭菜宿根在完全避光的环境中栽培出的黄化幼苗,简言之,是韭...
馄饨这么做,酥脆皮不破,连吃三... 美食君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馄饨,还依稀记得上小学时,学校门口有一家特别好吃的馄饨店,一碗1块钱,好吃到每...
叉烧有官方英文名了,还带粤语发... 在广式的餐厅里, 鲜虾云吞面鲜爽、菠萝油甜咸交织、 干炒牛河镬气十足。 最受食客追捧的当属 叉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