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
“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
这个国庆节最火的顶流,当属全网出圈的景德镇“鸡排哥”了。
凭借着高情商安抚和高频率金句,“鸡排哥”一夜红遍全网,成为了网红界的超级顶流。
短短十来天,他的账号已经快要100万粉丝了。
国庆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买他的鸡排要排队两三个小时!
而且不仅国内火,甚至还火到了国外。
在TikTok上,鸡排哥”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达到了恐怖的3.2亿次。
还有很多外国人看了他的视频,特地赶来景德镇,只为尝一尝他做的鸡排!
可俗话说得好——
人红是非多。
随着热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舆论也开始有了反转。
甚至很多人说,“鸡排哥”人设已经崩塌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鸡排哥”的走红,没人预料到会这么猛。
“你可以拒绝我,但请不要拒绝美味。”
这句在过去一周席卷互联网的“金句”,让景德镇的“鸡排哥”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焦点人物。
不涨价、不端架子、学生优先。
因为坚持这三点原则,让鸡排哥被广大网友称赞为“鸡排主理人”。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流量冲击下,短短数日,他的小摊就几乎成了景德镇必到的“第二景点”。
摊位前,百米长龙屡见不鲜。
除了熟识的学生和老顾客,更不乏从五湖四海专程赶来的游客。
人们自发地敞开塑料袋,等待那块热气腾腾的鸡排。
甚至当地城管部门专门为其成立了2至4人的工作小组,负责维持秩序并引导顾客。
然而,黄金周的热潮刚过去,事情就有点变味了。
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发视频吐槽:
“排了两小时队,鸡排哥连个笑脸都没有,就跟机器人似的翻鸡排。”
说好的情绪价值满满呢,这跟楼下卖鸡排的也没区别啊。
更气人的是,现场居然出现了黄牛。
这些人排队买完鸡排,转手就卖26块钱一份。
有游客质问鸡排哥为什么不管管,他却说:
“我管不了那么多。”
这话听着可真让人心凉,当初那个说着“学生优先”的人哪去了?
食品安全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网友看见他的油好几天没换,就在评论区质疑。
鸡排哥也是很快就晒出了监管部门的检测报告,证明自己的油没问题。
可网友们还是不买账:
“检测是检测,谁知道你平时换不换油?”
更让有些人炸锅的是,鸡排哥居然去参加官方会议了。
他穿着定制工装,坐在文旅推广会的会议室里,一本正经地讲什么“食品安全”、“文旅融合”。
这让有些网友更坐不住了:
“飘了飘了,这是想当官了?”
“当初的烟火气哪去了?现在一身局里局气的味道。”
只能说,流量造神的速度有多快,反噬就有多狠。
“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的幽微人性,再次彰显得淋漓尽致。
鸡排哥成了被卷进风口的“流量螺旋样本”:
越真诚,越被放大;越被放大,越难真诚。
可这些,真的能说“鸡排哥”塌房了吗?
要知道,在爆火之前,他在那里炸鸡排已经二十多年了。
他当时面对的顾客,生意再好的时候,也就只有围着的一圈人。
而在爆火之后呢,他面对的可是成百上千人。
据去到现场的人透露,鸡排哥的摊位一出摊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排队要两三个时。
他和家人从凌晨两点忙到次日凌晨,即便开设多摊位仍供不应求。
就算是6号中秋节那天,“鸡排哥”和家人依然在摊位前忙碌。
有记者采访他时,他还说:
“这是我近20年来第一次没有休中秋,为了全国各地来的游客,我一定一定要出摊。”
所以,不是他不想以最好的状态面对粉丝,实在是做不到啊。
说白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跟几千个人聊天?
以前一天卖几十份鸡排的时候,他可以跟每个人唠嗑。
现在一天卖几千份,光是炸鸡排都忙不过来,哪还有精力说笑话?
而且他爆红以后,事情也会变得更复杂了。
今天要他当形象大使,明天要他参加这个会那个会。
一个卖鸡排的,突然就要代表一个城市了,还有无数的手机怼着他拍,这转变搁谁身上不懵啊?
再看看我们这些网友,也挺双标的。
既想要他保持草根的淳朴,又想要他提供专业的服务;
既不喜欢他太商业,又嫌弃他服务不到位。
从“拉面哥”到“鸡排哥”,这样的故事一遍遍上演。
这才是真实的网络世界——
今天把你捧成神,明天就能把你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这么多质疑,鸡排哥在昨天发了条视频。
视频里的他看起来确实很疲惫,他先感谢了全国来的游客,然后说天气这么热,让大家排这么久的队,他觉得很过意不去。
最后他说实在太累了,要休息一天:
“工作量大了,也会有略感疲惫的时候。”
听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挺心酸的。
其实仔细想想,鸡排哥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突然就被推到了流量的中心。
他不可能永不疲惫,也不可能为每一位粉丝提供情绪价值。
流量终会退去,但愿到那时,我们还能记得,给那些被我们捧上高台的普通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鸡排哥”曾在采访时说过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当被问到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幸福时,他这样回答:
“幸福没有定义,自己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幸福就是怎样的。其实不在于我们吃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只要心情开心,吃什么都是好吃的。”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现代人们最缺的两样东西:
知足常乐的心态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现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追逐幸福的方向错了。
而“鸡排哥”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为他展现了在奔波生活里依然饱满的“人味儿”和真诚。
这种稀缺的“情绪价值”恰恰反衬出,我们多数人或许已在忙碌与比较中,丢失了感知生活温度的本能。
虽然说,互联网从来不缺一夜成名,素人走红的后续常常是被遗忘。
但“鸡排哥”的爆火,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而是一种必然——
他精准填补了当下社会稀缺的“情绪价值”空白。
他提供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体验。
就像有网友总结的:
“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
在冷漠的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人情味显得尤为珍贵。
流量的潮水终会退去。
但“鸡排哥”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他能火多久,而在于他提醒了我们:
在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竞争力,永远藏在细节里的真诚中;
而在平凡日子里的坚守,本就是最动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