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之言】肺主一身之气,内蕴其精,外合其气,合为呼吸。广东省中医院许银姬主任定期推送肺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调护及康复等科普知识,为您“轻松呼吸每一天”保驾护航。
本期作者
第一百七十八回
秋意渐深,晨风送凉。李阿姨在小区花园里遇见邻居张阿姨,关切地问:“张姐,你这声音听着不对,嗓子咋这么哑?”张阿姨无奈摇头:“哎,昨天寒露一过,喉咙又干又痒,半夜有时会咳醒,有点折腾人!”李阿姨笑着拍拍她:“我去年也这样!后来去医院,医生说这是‘秋燥伤肺’,光喝水不行,得会‘润’。教了我三个妙招,我入秋就照着做,嗓子舒坦多了,晚上也不咳!”
寒露节气一到,不少朋友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扰:喉咙干、鼻子痒、皮肤紧,甚至忍不住干咳。这些其实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深秋的“燥”与“寒”来了。从中医角度看,“寒露脚不露”不仅是老传统,更是重要的养生智慧。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减弱,阴气渐长,燥邪和寒邪最容易侵犯人体。因此,寒露养生的核心在于“润养合一”——既要滋阴润燥以应对燥邪,也需温通防寒以抵御寒邪。
今天,小肺就为大家带来三个简单实用的养生秘诀,助您安稳度过这个需要特别呵护的时节。
汤之润:沙参玉竹老鸭汤——滋阴润燥的“食疗方”
饮食是内调的基础。寒露时节,推荐“滋阴润燥,少辛增酸”的饮食原则:
少吃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避免加重秋燥;
适当多吃葡萄、石榴等酸味水果,帮助收敛肺气。
这时,一碗沙参玉竹老鸭汤正是润燥佳品,能从内而外为您补充水分和营养。
1. 养生原理:《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病”,具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止咳息惊、清热健脾的功效。
2. 适用:尤其适合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及体虚乏力者。
3. 食材:沙参30克,玉竹30克,老鸭半只(约500克),枸杞10克,生姜3片,盐适量。
4. 做法:
(1)老鸭清洗干净,切块备用。沙参、玉竹洗净,枸杞稍作浸泡,生姜切片。将老鸭放入沸水中焯烫2-3分钟,捞出,冲净血沫,沥干备用。
(2)将处理好的老鸭、沙参、玉竹、生姜一同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在汤煲好前15分钟加入枸杞,继续炖煮,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穴之通:照海穴——引水润燥的“开关”
除了食疗,我们身体也有自带的“润燥开关”——那就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照海穴。
01
养生原理:
照海穴通于阴跷脉,刺激此穴能滋养肾阴、清降虚火。肺属金,肾属水,通过滋肾水(人体阴液之本)可以上济肺金,从而直接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干咳等症,如同引水上行。
02
简易找穴:
坐下,双脚脚底相对,在内踝尖正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照海穴。
03
日常保健:
(1) 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的照海穴,感觉微微酸胀即可;
(2) 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2-3次;
(3) 感觉喉咙干痒或夜间干咳时,可随时按揉。
足之暖:温水沐足——御寒固表的“根基法”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和三阳经的终点,离心脏最远,脂肪层薄,易受寒邪侵袭。寒从脚生,邪易内传,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01
养生原理:
睡前温水沐足,可利用水的温热之性温通经络、驱散寒湿、引火归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卫外功能,有助于改善睡眠。
02
日常保健:
(1) 使用较深的桶,注入40℃左右的温水,水量要没过脚踝;
(2) 可加入几片生姜,增强温经散寒的效果;
(3) 浸泡15-20分钟,到身体微微发热、后背略有薄汗即可;
(4) 沐足后立即用毛巾擦干,穿上保暖的袜子。
寒露时节,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养生“三重奏”:一碗润燥汤,从饮食本源着手,通过药食同源,由内而外滋养肺阴;一个滋润穴,借助经络传导,调动身体自愈潜能,实现引水润燥;一个暖足法,则固护人体阳气之根,从源头构建御寒屏障。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践行着“润养合一”的中医精髓。愿这份养生指南,能成为您秋冬时节的健康守护,伴您呼吸顺畅,身心安宁!
大德路总院呼吸病科(PCCM)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是国家中管局重点肺病科建设单位、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华南)、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大德路总院呼吸病科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咳嗽、肺炎、慢阻肺、哮喘、支扩等慢性气道疾病;专注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呼吸衰竭等疑难罕见病及危重症的中西医救治;常规开展气道介入治疗,如超声支气管镜检查(EBUS)、气管支架植入、经气管镜局部治疗(激光、冷冻、注药)及肺血管介入治疗(如右心导管)等。
同时开设咳喘慢病管理门诊,周一至周五均有医生及护士团队出诊;开设肺康复门诊,开展"监护室-病房-门诊-居家"全程医体融合的肺康复及慢病管理;开设“肺血管病及间质性肺病多学科会诊(MDT),为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及间质性肺病患者提供个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