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
承载着千年的信仰、美学
与文明交融的印记
如何以当代舞蹈语言
重新诠释这一厚重的文化母题?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
舞蹈编导李冲老师
分享《乐动敦煌》
背后的思想脉络与艺术探索
作为一名深耕中国古典舞多年的艺术家
李冲老师并未止步于
“复刻”或“还原”
敦煌壁画的形式之美
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径
从心灵出发
打破固有语汇边界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身体与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流动的桥
李冲:作为一个编创者,面对敦煌这样严肃的文化题材,我内心涌动着大胆尝新的冲动。在《乐动敦煌》的创作中,我明确了一个核心理念:舞蹈的终极目的不是“像不像壁画”,而是能否“从心而发”。中国古典舞中的敦煌舞,从教研到舞台必然需要创新——我要求每一个动作必须经历‘塑形塑意’的过程,让举手投足皆由内心情感自然流淌。唯有如此,千年壁画才能真正在舞者的身体里苏醒。
李冲:白歆的成长贯穿全剧,我为他三个生命阶段设计了截然不同的舞蹈语汇:
·少年白歆:我大胆采用现当代舞手法,将一、二、三度空间全部拉满,肢体奔放如初生朝阳;
·中年白歆:回归中国古典舞的含蓄内敛,动作藏锋于胸,情感深埋如静水深流;
·老年白歆:突破纯舞蹈框架,融入戏剧表演的顿挫与留白,让眼神与姿态成为命运的注脚
这种跨越舞种的叙事,是我对“舞蹈即生命史诗”的实践——身体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时间的刻度。
李冲:《金刚力士》是我最酣畅淋漓的创作。我抛弃了传统古典舞程式,从中国太极文化中汲取灵感:立身中正,轨迹皆圆,刚柔相济。当舞者以连绵的弧线运动替代棱角分明的发力时,观众初看或许“摸不着出处”,但这正是我追求的——“向上求佛,向下伏魔,向内自观”的金刚精神,已融入每一道呼吸的流转中。这段舞不是对壁画的复刻,而是将文化基因重组为当代人的精神图腾。
李冲:许多人问我:飞天之美究竟在何处?我的答案是:在衣袂飘离身体的刹那。“飞纱飞天”舞段中,我让舞者缓升于纱幔间,通过视线错位营造“舍下其身,纵观自己”的意境——舞者仿佛悬浮空中,凝视着另一个“我”的优美姿态。这不是技术炫耀,而是对“美”本质的叩问:我们追逐的美,是飘渺的幻影,还是生命本真的映照?
李冲:古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如何在舞台上共生?我的解法是:外转内,刚化柔。比如西域舞的刚猛直接(如印度舞的跨部摆动、波斯手势),进入中原文化后需注入内向的柔美曲线。一个看似简单的胯部动作,可能同时凝练印度、波斯的律动精髓;而音乐节奏上,我打破“一二三四”的规整节拍,采用“一哒哒二三四”的错落韵律——这些细节的融合,才是中西文化真正的呼吸共振。
李冲老师的分享
不仅是一次创作经验的袒露
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
与艺术创新的深层对话
面对敦煌这样的文化高峰
他没有选择匍匐临摹
而是以极大的勇气与清醒的自觉
进行了一场“破界而生”的尝试
他告诉我们
真正的尊重传统
不在于复制它的外形
而在于继承它的精神基因
并用当代的语言将其重新激活
《乐动敦煌》之所以动人
正因为它不止于重现历史
更在于创造未来
在这里,敦煌不再是静止的壁画
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
中国古典舞也不再是封闭的体系
而是一个开放的场域
正如李冲老师所言
“大胆尝试、尝新是一种思维的冲动也是一种责任”
唯有如此
传统才能真正“乐动”起来
在时代的节拍中永恒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