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朋友离沪出游,回来后吐槽了一番某景区内的“小交通”,认为着实影响游玩体验。
首先是近百元的景区门票本已不菲,而要进入某一重要游览区域必须乘坐地面缆车,往返车票价格同样是近百元,单程仅两分钟左右,且没有座位;其次是从景区大门到乘坐缆车处有两公里左右,可以自己走,也可以搭乘摆渡车,后者往返票价大约五十元;此外,上下山索道虽然不是强制消费,票价也算不上“平易近人”……
朋友的吐槽点一是“小交通”收费过高,与实际体验不符;二是有“被套路”的感觉,比如缆车虽然票价不菲,但“来都来了”,难道错过一个重要区域不去吗?又如摆渡车、索道,虽然可选可不选,但全凭两条腿走路加爬山,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消,想要轻松点,就只能接受定价……
景区内“小交通”受到诟病,恐怕这不是仅有的个例。“小交通”本身无可厚非,如果能便利游客,价格设置又合理,相信大多数游客都会欢迎。然而,一些景区的“小交通”有异化为“车票经济”的嫌疑,与其说是为了方便游客,不如说是为了景区创收。游客不是为物有所值的体验心甘情愿地消费,而是在“一环扣一环”的套路中被迫买单,因此难免对景区留下“吃相难看”的印象。
如果景区认为游客都是“一次性消费”,无须靠口碑积累“回头客”,那就错了。尤其是如今社交平台、自媒体发达,游客体验不佳的经历很容易传播,有时还会发酵。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吐槽”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避雷”。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那些体验好、套路少、口碑佳的景区。
如今,可供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很多,更别说还有其他度过休闲时光的选项。如果景区认为自己坐拥名胜美景,就能等来游客趋之若鹜,从而过于依赖“门票经济”“车票经济”等营收模式,恐怕会越来越行不通。只有从游客体验出发,升级服务、合理定价,提升品质与内涵,才能在“货比三家”中成为更多人的“心选”。
原标题:《“车票经济”不可长丨新民随笔》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