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孜州丹巴县党岭,一名20岁的女游客在徒步时出现高反,多名驴友对其展开救助并拨打救援电话后,女游客被赶来的民警、政府工作人员等轮流背下山。但目前该女子的状况仍不乐观。10月9日,涉事女游客的母亲表示,女儿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还没脱离生命危险,之前紧急手术后还没醒过来,医生说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
(10月10日大河报)
20岁,本该是生命如花般绽放的年纪,一位年轻女孩却在甘孜丹巴的徒步途中突发严重高反,至今躺在ICU里,生死未卜。她母亲那句“医生说也许能醒,也许会成为植物人”,字字揪心。此时此刻,网络世界最该涌动的,是温暖的祝福和善意的力量,而不是冰冷的质疑与无端的指摘。
然而,事件被报道后,不少声音却悄悄变了味。有人揣测她“被队友抛弃”,有人断言她“参加了不靠谱的团队”,更有人直接归咎于她“任性”“不自量力”。可真相呢?连女孩的母亲都还来不及翻看女儿的手机,不清楚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当至亲在手术室外心力交瘁,一些人却忙着当起“网络判官”,凭着几张截图、几句传言就拼凑出所谓“真相”,对着生死未卜的女孩和濒临崩溃的家人指指点点。这何止是冷漠,简直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高原徒步,从来都不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即便准备再充分,自然的风险也从不由人完全掌控。在生命仍在危急关头、事实尚未完全清晰的此刻,急着去追责、去批评,不仅毫无意义,更显得格外薄情。那些高喊“别让他人为你的任性买单”的人,似乎忘了:事发后,是一群陌生驴友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是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轮番背着女孩艰难下山。这些闪着光的援手,才是这起悲剧中最该被记住的温度。
网络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不该是伤害他人的利器。不负责任的猜测、尖酸刻薄的批评,不仅刺痛着当事人亲属早已紧绷的神经,也在无形中冷却着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温度。今天我们对一个危难中的女孩肆意评判,明天,谁还敢在他人遇险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更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揣测的人”“被质疑的人”“被指责的人”。
当一条年轻的生命正在与死神搏斗,我们最该做的,是放下键盘里蓄势待发的质疑,拾起心底最本真的良善。不必充当侦探,不必急着审判。安静地祝福,耐心地等待,给家属留一点喘息的空间,给生命留一线希望的微光。
此刻,让我们用沉默的祝愿代替喧嚣的指责。别让无端的恶意,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愿女孩能闯过这一关,愿真相终会明朗。存一份敬畏,守一份善意——那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困境中的人,最珍贵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