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进藏,宜早不宜迟。”这句话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在北京提出的。那个时候,西藏仍然处于国民党控制下,英国和印度的势力也在暗中活动,局势复杂而微妙。中央政府非常清楚,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不能拖延。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进入西藏?谁来执行这一任务?
西藏地理位置险要,海拔高、距离远,青藏线还没有建设,川藏线更是断裂不通。氧气稀薄,补给困难。进藏,不是一项普通的军事任务,而是一场艰难的跨越。
中央政府决定让西南地区来承担“进藏”任务,最初,西北局提出通过青海路线进藏,计划从西宁出发,但由于准备物资需要两年时间,中央否决了这个建议。最终,任务落到了第二野战军的肩上。
当时,第二野战军的第十军刚刚解放了云南,军力完备,战斗力强,按理说,进藏的任务应该由他们来执行。然而,军长杜义德因病卧床,无法带队进入高原。于是,问题变成了谁来接替他。
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刘伯承和邓小平讨论了这个问题。刘伯承目光停留在张国华身上,他知道张国华是一个打仗狠、带兵稳的指挥官。张国华曾带领十八军一路征战,经验丰富,善于处理战斗中的复杂局面。于是,邓小平提议:让张国华来带第十军进藏。
张国华没有马上回答,他知道,临时带别人的部队,不仅需要极高的指挥能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于是,刘伯承直截了当地问他:“二野三个主力师,你任选,你愿意带谁?”
张国华毫不犹豫地答道:“我带十八军。”
刘伯承点了点头,轻描淡写地说:“这任务非同寻常。”这样,十八军进藏的决定便定下来了。
选择张国华带十八军,原因很简单。张国华和十八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抗战时期开始就跟随这支部队,深知每个干部的优缺点,熟悉每个战士的作战能力。十八军既有强大的战斗力,又具备在战斗之外建立政权的能力,这对于进藏后稳定西藏局势至关重要。
张国华知道,进藏不仅仅是军事任务,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他必须确保能赢得藏民的支持,稳定西藏,建设政府。十八军的干部素质高,擅长处理地方事务,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与少数民族打交道,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张国华拒绝了带第十军的提议,而选择带自己熟悉的十八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1950年初,十八军从川西出发,准备进藏。大雪封山,道路阻断,地形复杂,选择路线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张国华要求部队全力以赴,一切困难都要迎难而上。十八军三个师分别从不同线路前进,穿越高山峡谷,克服了极为严酷的自然条件。
尤其是第一师,他们负责最艰难的攻坚段——理塘至巴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士兵们一走一步,便气喘如牛,有的甚至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但张国华依然没有退缩,全军上下齐心协力,坚韧不拔地向前推进。
到了1950年4月,十八军突破了理塘,开始向昌都进发。张国华带领三师分四路,从金沙江西岸发起突袭,利用藏军缺乏应对准备的弱点,快速突破了藏军的防线。经过五天激烈战斗,昌都成功被攻占,藏军溃败,缴获大量军火和装备。
此时,中央指示停止进攻,准备与藏方谈判。十一月,驻藏特使张经武前往拉萨谈判,尽管谈判迟滞,但张国华得知,进攻虽然暂停,但驻军不撤,继续保持军力,稳定局势。
接下来,十八军接管了昌都、类乌齐和边坝等地,逐渐稳定了东藏局势,并且开始修建川藏线,为未来的进藏提供了保障。
1951年5月,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署了《十七条协议》,确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协助建设国防。张国华没有参与具体的谈判,但他知道,正是因为昌都战役的胜利,才为谈判提供了条件。
1951年10月26日,十八军主力正式进驻拉萨,接管了布达拉宫周围的地区,开始着手建设西藏。张国华要求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不得侵犯民众,也不许随意进入寺庙,以行动争取藏民的信任和支持。
之后,十八军在西藏继续工作,修路、建政、设校,特别是修建了从金沙江到拉萨的川藏公路。这条道路对于西藏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的建设标志着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张国华虽被称为“佛光将军”,但他并不自夸。他始终认为,这一切是人民给他的荣誉,而不是他个人的功劳。
张国华留在西藏九年,直到调任成都军区。在离开时,他只带走了一张照片,那是昌都战后全团合影的照片。照片里,后排是举着帽子的战士,前排是背着枪的战士,中间是张国华。
这场历史性的进藏行动,虽然没有留下太多遗址,但它留下了川藏公路、十七条协议和一段稳定的边疆历史。张国华带领的十八军,凭借着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扎实的基层建设,开启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