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庭院里,游客手提灯笼漫步在月色黛瓦间;黄浦江畔,潮流青年在霓虹闪烁的夜生活街区举杯欢庆;岭南古城,一场光影秀将千年丹霞映照得璀璨夺目……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夜的魅力正转化为一股蓬勃的经济动力,席卷全国。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夜经济呈现火爆态势,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在这股消费热潮中,夜经济表现尤为抢眼,以上海为例,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的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15.3%,环比节前一周增长31.8%。
今年双节期间,上海重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10.2%,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中山公园等3个商圈销售额分别增长23.2%、22.7%和29.4%。这些商圈通过打造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成功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西岸梦中心、吴江路—丰盛里等夜间经济地标表现尤为突出,夜间消费额分别增长111.9%和28.0%。长宁“上生·夜未央”、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作为夜生活好去处,夜间消费额分别增长104.1%和35.4%。这些数据反映出都市夜经济的强大吸引力,消费场景的创新成为推动夜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文化体验领域,夜经济同样展现出强大活力。各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系列沉浸式夜游产品,让古老建筑在夜晚焕发新生。
福建民俗博物馆围绕“闽风揽月 古韵华章”主题,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文化活动。他们举办的“闽巷秋月风雅集”仲秋沉浸式游园活动,突破传统静态展览模式,以“场景还原+角色互动”为核心,邀请市民走进古厝院落。在月光与黛瓦、雅趣与民俗的交融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活动设置了“月下飞花”、“投壶赢方”、“灯谜解谜”和“拓印手作”多个互动环节,生动展现闽地中秋的雅趣与民俗。
截至10月6日,该馆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
科技与旅游的融合,为夜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推出的“万古丹霞光影秀”,成为双节期间夜间旅游的亮点。作为全国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景夜游,丹霞山以5公里山水实景为空间,运用岭南画派、粤绣等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灯光、投影等科技手段,在近岸、崖壁、远山及船上载体打造出七大场景与28个景观效果。10月1日至4日,丹霞山景区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在韶关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中位居榜首。
除丹霞山景区外,韶关市还有孟洲坝夜市等夜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无人机表演、音乐会、烟花瀑布等多元体验。双节假期前4天,韶关市共接待游客26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3%;其中过夜游客39.2万人次,同比增长27.9%。
“文旅+体育”的深度融合,为夜经济开辟了新路径。广东省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策划开展“趣动全运 文旅有约”文旅全运嘉年华活动。
双节假期的广州文化公园,两只巨型的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新地标。广州文化公园中秋灯会自1956年开始举办,是广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中秋灯会。今年灯会主题是“激情全运 活力荔湾”,展出了27组大中型灯组、近2000盏气氛灯,打造出近年来展示面积最大的一届灯会。在核心灯组《乘风破浪海天阔》中,“喜洋洋”“乐融融”与多项动态运动项目融合。通过彩灯扎作工艺与现代灯光技术,呈现运动节奏与光影律动的视觉盛宴。体育赛事和演唱会市场的“消费溢出效应”则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新维度。
今年双节期间,消费市场的创新实践正以“场景革命”与“情绪价值”为双核,加速数实融合,重构着中国消费经济的增长逻辑。特色场景的打造成为夜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夜晚的重庆美心红酒小镇,游客们品尝着红酒、涪陵黑猪、榨菜三种口味的“涪陵三宝”特色月饼;上海西岸梦中心的灯光闪烁,深夜食堂里坐满了年轻人;福建古厝里,游客们围坐参与“摆塔”与“博饼”活动,骰子落碗声声清脆,“中状元”的欢呼此起彼伏。
特色场景正成为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游客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共鸣,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