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会宁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许多人家的灶台就已经燃起了柴火。铁锅烧热,老母鸡炖了一夜的汤咕嘟咕嘟冒着泡,案板上,主妇们正忙着和面——鸡血拌进面粉里,揉得筋道,擀得薄匀,切得粗细适中。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红白相间、香气扑鼻的鸡血面就端上了桌。没有华丽的摆盘,没有精致的装饰,却是一家人最踏实的一碗面,是会宁人骨子里最深的味觉记忆。
这,就是会宁鸡血面——不是网红美食,不是非遗招牌,也不是文旅符号,它只是会宁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饭”。可正是这碗再普通不过的面,成了无数在外游子午夜梦回时,最想吃上一口的“家乡味”。
这碗面是灶台上的烟火气,是家最真实的样子
鸡血面对会宁人来说,是“节日限定”,也是“待客专用”。它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岁月深处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每逢过节或生日,天还没亮透,厨房里就已传来“咕咚咕咚”的炖鸡声。妈妈早早地起了床,在灶台前忙碌着,锅里炖着整只土鸡,柴火噼啪作响,香气慢慢弥漫整个院子——那便是节日的序曲。
在会宁,几乎家家都会做鸡血面。鸡是自家养的,面是自家磨的,辣子是自家晒的。鸡血现取,拌入面中,不为猎奇,只为不浪费一点食材。面条下锅,汤是鸡肉现熬的,清亮却不失醇香。吃面的时候,热气扑面,香气钻鼻。用筷子轻轻一拌,面条裹着汤汁,鸡血的微腥化作一种独特的醇香,辣子的热烈、鸡汤的温润、面条的劲道,在口中交织成一首乡愁的交响曲。一口下去,胃里暖了,心也踏实了——原来,节日的意义,就藏在这碗热腾腾的鸡血面里。
一碗面,是游子行囊里最沉的牵挂
对许多离开会宁的人来说,鸡血面早已不再只是一道家乡小吃,而是“乡愁的具象”——是记忆里最柔软的牵挂。不少会宁游子在异乡成家立业后,也尝试着亲手来做这熟悉的味道,或专程走进餐馆寻一份慰藉。可无论怎样努力,那一碗面始终少了点什么——终究比不上母亲亲手做的那碗。因为真正让人魂牵梦绕的,从来不只是滋味。是记忆里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是电话那头隐约飘来的面香,是她一边揉面一边轻声叮嘱的语调。只要一想到这些,鼻尖便不自觉地发酸。“那不是馋,是想家了。”
乡愁,就藏在那一口红润的面条里
鸡血面没有山珍海味的贵气,也没有网红美食的喧嚣,它只是会宁人生活里最平常的一部分。可正是这份“平常”,成了最动人的力量。它不说话,却在每一个离乡背井的夜晚,轻轻叩问:你有多久没回家了?有多久没吃上那碗热腾腾的面了?它不张扬,却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底,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那碗红润筋道的鸡血面,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根在何处。
最深的乡愁,往往最朴素
我们总说乡愁是明月,是老屋,是童年的溪流。可对会宁人来说,乡愁,也可能就是一碗鸡血面。它不惊艳,却最温暖;它不昂贵,却最珍贵。它不在热搜榜上,却在每一个会宁游子的胃里、心里,默默燃烧。这碗面,没有华丽的头衔,不需要被“封神”,它只需要被记住——被那些离开家的人记住,被那些还在家里的人好好做着。
因为,一碗鸡血面,就是一整个会宁。它不记得你走了多远,只记得你啥时候回来,该吃面了。会宁娃这碗面你吃了吗?
来源:会宁电视台
下一篇:鸡排哥,为什么能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