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马林兰乐园,30头白鲸的生命倒计时悄然接近终点。
几天前,动物保护组织“AnimalJustice”等机构还在庆祝他们的“胜利”。他们成功推动加拿大政府拒绝了乐园将白鲸出口到中国的申请,理由是中国买家有动物表演项目,这违反了加拿大的相关法律。这一决定被认为是对动物的保护,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却是马林兰乐园面临破产的最后一击——没有资金继续饲养这些白鲸,要么政府出面接手,要么选择安乐死。渔业部的答复冷酷而迅速,明确表示无法提供资金支持,只说“凭良心无法批准”。
当动物保护组织的欢呼声与白鲸生死存亡的命运碰撞时,所谓的“保护”实际上却成了推动无辜生命走向深渊的导火索。
10月3日,乐园向加拿大渔业部长乔安妮·汤普森递交了一封信,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深的绝望。信中写道:“如果在10月7日前得不到资金支持或出口批准,30头白鲸将不得不选择安乐死。”这并非威胁,而是无奈的现实——乐园自去年以来停业,每月200万加元的鲸鱼饲养费用让这个本已濒临崩溃的公园无力支撑。
然而,政府的回应迅速且冷酷。10月6日晚,加拿大渔业部正式驳回了乐园的请求,理由非常明确:乐园多年饲养鲸豚,但一直未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政府无义务承担相关费用。部长汤普森的态度也十分坚定,她曾亲自探访乐园,表示“直视白鲸的眼睛让人感到痛苦”,并强调“鲸鱼属于海洋”,因此坚决否决了白鲸的出口申请。
这场生命倒计时背后,实际上是多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从2019年起,动物保护组织就用《终结鲸豚圈养法案》这一利器,向中国海洋馆提出抗议,指责其条件不合格,最终促成了出口申请被拒。可是,动物保护组织承诺的“解决方案”——新斯科舍省的海滨庇护所,因其中一名土地所有者的反对,至今未能启动。所谓的“保护”,看起来更像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缺乏实际的行动。
与此同时,政府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联邦渔业部拒绝了乐园的资助请求,但又没有提出有效的安置方案。另一方面,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却公开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保住白鲸”,并痛斥乐园的现状“糟糕透顶”。
令人困惑的是,讽刺的一幕发生了——2021年,乐园曾向美国水族馆出口5头白鲸,政府当时批准了出口,尽管其中3头白鲸在两年内死亡,而如今,中国买家愿意接收这些鲸鱼,却因“可能用于表演”而被拒绝。这一双重标准让人质疑,白鲸似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乐园的困境早已埋下伏笔。自2019年《终结鲸豚圈养法案》出台以来,乐园内的19头白鲸和1头虎鲸相继死亡,其中虎鲸Kiska更是在一个孤立的小水池中生活了几十年,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如今乐园濒临破产,提出的“安乐死”选项,实际上是把多年来积累的矛盾甩给了社会。
在这场三方博弈中,最无辜的白鲸成了唯一的筹码,所谓的“保护”,从未真正考虑过它们是否有机会活下去。
回归到规则本身,应该保护白鲸的法律,却成了将它们推向深渊的工具。2019年通过的《终结鲸豚圈养法案》本意是禁止鲸豚的圈养、繁殖和表演,理由是科学证明鲸鱼是高智商动物,圈养会导致心理和身体上的严重伤害。然而,这项法案虽然描绘了“保护”的蓝图,却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它明确规定限制出口,仅允许科研或福祉用途,但并未明确规定在乐园破产后的安置资金来源。
这种“只禁不管”的漏洞,并非第一次造成问题。2020年,加拿大曾批准向美国出口5头白鲸,供其进行“科研”,尽管后来3头白鲸死亡,而研究也随之暂停。如今,中国买家愿意为它们提供栖息地,却因“潜在用于表演”被一刀切拒绝,法律的刚性,最终变成了选择性执法的借口。
当保护法沦为“无解决方案的禁令”,白鲸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这场法律闹剧的背后,正是用这些鲸鱼的生命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付出了代价。
在愤怒与质疑的声音中,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30头白鲸是否还有救?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存在一线希望。若安大略省省长福特能够积极表态,或许能够推动省级资金介入,毕竟省政府比联邦更了解乐园的困境。此外,尽管庇护所项目停滞,负责人仍在呼吁修改土地审批规则,表示“不能让少数人的反对毁掉这些生命”。
然而,现实依然残酷,乐园已出售大部分设施,连基本的鲸鱼饵料都快供应不上。联邦政府仍坚持“无义务买单”,渔业部长汤普森避而不谈后续安置方案,而动物保护组织在阻止出口之后,也鲜有提及白鲸的安置问题。每延迟一天,安乐死的风险就增加一分,留给白鲸的时间越来越少。
10月7日的最后期限已经过去,30头白鲸的命运依然未决。在这场闹剧中,动物保护组织赢得了舆论的支持,政府坚守着“良心”,而乐园则甩掉了负担,唯一成为牺牲品的,只有那些无辜的白鲸。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动物保护不仅仅是喊口号的道德秀,而是要面对活下去的实际难题。没有资金支撑的庇护所只是空谈,没有安置方案的禁令等同于谋杀,而没有生命底线的原则更是伪善。白鲸无法为自己发声,它们不懂什么是“动物福利”,也不懂什么是“国家尊严”,它们只知道需要食物和生存空间。
在我们为“保护”争论时,千万别忘了最基本的道理——活着,才有资格谈论一切。如果连生命都不能保住,再高尚的原则,也不过是空洞的言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