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郑州东区,秋高气爽。蜜雪冰城总部大楼内,一份振奋人心的收购公告正通过港交所的渠道,向全球市场宣告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有人将此解读为蜜雪冰城追逐其“啤酒梦”的序曲,也有人视之为创始人张红甫为爱妻田海霞倾力打造的“救市金”。然而,真正的行业洞察者早已看穿,这场看似寻常的商业联姻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宏大且野心勃勃的战略蓝图。
主角名为福鹿家,一个成立于2021年的新兴品牌。它以亲民至极的定位——6至10元一杯的现打鲜啤——迅速席卷全国28个省份,门店数量已悄然突破1200家。尽管其财务报表显示,2023年尚有152万元的亏损,2024年才勉强实现盈利107万元,这样的成绩单在多数投资者眼中或许会令人犹豫,但蜜雪冰城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潜力。
蜜雪冰城之所以对福鹿家青睐有加,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福鹿家掌握了蜜雪冰城当前最为渴求的三项关键筹码。
首先,是其精准而独特的市场定位。福鹿家的门店并非选址于高端商圈的南京路或三里屯,而是扎根于河南焦作、山东临沂、四川绵阳等三四线城市的夜市街头。一杯500毫升的鲜啤,售价仅为6元,这不仅比瓶装精酿啤酒便宜一半,比酒吧里的现打啤酒更是低了三分之二。这一价格区间,恰到好处地填补了消费者“喝得起”与“喝得爽”之间的空白地带。
其次,是其成熟且可复制的加盟模式。福鹿家的1200家门店,清一色由加盟商运营。这意味着福鹿家已经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开店流程,涵盖了从选址评估、设备安装、原料配送到售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其模式具备高度的复制性。而蜜雪冰城最擅长的,正是将这样一套流程进行规模化放大,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其遍布全国的5万家门店。
最为关键的是第三点——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福鹿家在河南焦作拥有自己的啤酒酿造厂。这使其能够摆脱对青岛、燕京等大型酒厂半成品采购的依赖,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自主掌控,从而将生产成本压至极致,并能更精准地管理产品保质期。对于蜜雪冰城而言,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它能够将茶饮领域行之有效的“集中采购、区域分仓、冷链直达”供应链模式,无缝迁移至啤酒行业。
谈及“现打鲜啤”这一细分市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仅仅停留在“不就是酒吧里的那种啤酒吗?”
然而,这种认知是片面的。
酒吧里的鲜啤,其客单价通常在30至50元之间,更侧重于营造氛围和提供社交场景。消费者走进酒吧,所追求的往往是“今晚这局很有面子”的社交价值,而不仅仅是杯中的啤酒。但福鹿家所代表的现打鲜啤,则将消费场景转移至街头巷尾,将价格打入寻常百姓家,将购买动机简化为“走过路过,买一杯尝尝”。
这个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数据显示,中国鲜啤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800亿元,并有望在2030年攀升至1500亿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至15%,远超瓶装啤酒的增长速度,足见其蓬勃的发展势头。
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为何至今未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巨头?
原因显而易见:鲜啤的特殊属性带来了巨大的物流挑战。
鲜啤的保质期极短,通常只有7至15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必须全程保持冷链,且温度不得超过8摄氏度。一旦温度失控,酵母活性丧失,啤酒的风味将彻底毁于一旦。这意味着,任何一家鲜啤品牌,都必须自行构建仓储和配送网络,而非像瓶装啤酒那样依赖传统的经销商体系。
泰山精酿、失眠企鹅、优捕捞等品牌,至今未能突破千家门店的瓶颈,核心原因便在于此。他们要么选择自建高成本的冷链系统,要么租赁第三方冷链服务,但高昂的成本和动辄15%以上的损耗率,都成为了阻碍其扩张的巨大藩篱。
但蜜雪冰城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遍布全国的5.3万家门店,构建了一个日夜运转的冷链网络,其触角几乎覆盖了所有县级市。如今,只需将现有茶饮原料的配送路线,顺带延伸出一条鲜啤专线,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这便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很多人认为,蜜雪冰城收购福鹿家,是为了在熟悉的茶饮领域之外,开辟一片全新的战场。
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蜜雪冰城此番操作,可以看作是“三步走”的战略布局:
第一步:以供应链优势吞噬成本差。
福鹿家目前一杯鲜啤的生产成本大约在3至4元,包含了原料、设备损耗及物流费用。蜜雪冰城接手后,可以将麦芽、酒花等关键原料的采购纳入其全球化供应链体系,预计单价可降低20%。同时,将冷链配送整合进现有网络,物流成本有望再降低30%。这样一来,单杯成本将压缩至2.5元以下。
别小看这区区1元的价差。以福鹿家现有的1200家门店计算,若每家店日均售出200杯,年销量可达8760万杯。每杯节省1元,便意味着8760万元的净利润空间。
第二步:以门店网络放大流量池。
蜜雪冰城庞大的5.3万家门店,日均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通过在茶饮门店醒目位置张贴“雪王联名款鲜啤”的海报,或在小程序中新增“附近福鹿家门店”的入口,便可将海量的茶饮客流,自然而然地导向鲜啤消费。
这种跨界引流的模式,在快速消费品行业早已屡见不鲜。可口可乐与麦当劳的经典组合,星巴克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其本质都是将对方的用户群体转化为自身新的增长市场。
第三步:以“雪王IP”穿透年轻人心智。
坦白说,福鹿家当前的市场形象略显“土气”。其门店装修偏向工业风,产品包装多为简易的透明塑料杯,营销手段也主要停留在地推派发传单的层面。这种模式或许能在下沉市场获得成功,但在向一二线城市破圈时,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然而,蜜雪冰城拥有全网粉丝过亿的“雪王”IP,脍炙人口的“你爱我,我爱你”品牌歌曲,以及年轻人自发创作的表情包和二创视频。一旦将雪王形象与福鹿家进行深度联名,推出“雪王精酿”、“雪王茶啤”等爆款单品,年轻人必将自发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蜜雪冰城在茶饮领域的成功,早已证明了IP的力量。其“摇摇奶昔”、“柠檬水”之所以能风靡市场,并非依靠独一无二的配方,而是源于“雪王”IP自带的强大传播基因。
当然,蜜雪冰城这次大胆的战略布局,并非没有风险。
最大的潜在问题,在于产能的 scalability(可扩展性)。
福鹿家目前仅拥有1200家门店,而蜜雪冰城的目标是将此数量拓展至5000至1万家。这意味着,鲜啤的日均产量需从当前的24万升跃升至100万升以上。焦作的啤酒厂产能是否足够?若需新建工厂,选址将是关键。同时,冷链配送的辐射半径能否真正覆盖全国,也是一个未知数。
这些问题,并非仅仅依靠资金投入就能迎刃而解。鲜啤与茶饮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茶饮可以提前备料,而鲜啤必须即时生产。一旦产能跟不上,门店便会面临断货;一旦冷链出现疏漏,产品便会变质。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是股权结构与决策权博弈。
蜜雪冰城此次虽斥资获得福鹿家53%的股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但福鹿家的原班人马依然持有相当份额的股份。田海霞持股29%,麦浪同舟持股10%,赵杰和贾荣荣分别持股5%和2%。这意味着,蜜雪冰城在实际决策中,仍需与现有股东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
若双方在供应链改造、门店扩张速度、产品研发方向等方面产生分歧,又当如何处理?如果福鹿家的核心团队并不认同蜜雪冰城“低价走量”的经营策略,又将如何达成共识?
这些疑问,都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归根结底,蜜雪冰城收购福鹿家,本质上是在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赌”。
如果赌对了,福鹿家能在五年内发展至1万家门店,年营收突破百亿,蜜雪冰城便将收获一个新的、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
如果赌错了,鲜啤市场未能如预期般爆发,福鹿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小而美”品牌,而蜜雪冰城投入的3亿元资金,则可能打了水漂。
然而,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蜜雪冰城赢面颇大。
它拥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成熟的门店网络,以及极具吸引力的IP势能。更关键的是,它拥有成熟且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套打法在茶饮赛道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鲜啤赛道,大概率也能重现辉煌。
毕竟,一家能够将一杯柠檬水卖到4元还能盈利的公司,要将一杯鲜啤卖到6元并从中获利,似乎并非难事。
下次您走过街边,看到举着啤酒杯的雪王向您微笑时,不妨先别急着拍照发朋友圈。请思考一下,在这杯6元鲜啤的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深远的商业逻辑和激烈的供应链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