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江西文旅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1.38%,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15.14%,实现了旅游人次和游客花费的双位数增长;入赣游客方面,占比达31.64%,同比增长14.41%,外省游客占比更是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当“红土地”遇上“双节红”,江西文旅的火爆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折射出中部省份从“流量争夺”到“价值深耕”的转型智慧。
▲10月1日晨,南昌八一广场隆重举行升国旗仪式。大江新闻全媒体记者 徐国亮 摄
文化为魂,让“老古董”讲出新故事。江西不缺文化家底:海昏侯墓金饼耀眼,千年瓷都窑火不熄,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但文化若只躺在展柜里、锁在文献中,便难有“流量”。这个假期,江西让文物“活”了。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借“帝国南疆”展,让南越王文物与江西历史对话,再搭上“金饼”冰箱贴这类“萌文创”,文化瞬间可亲可感。景德镇古窑“烧太平窑”、吉州窑“傩舞踏火”,非遗不再是遥远符号,而是可参与、可触摸的沉浸体验。游客在动手制瓷、围观祭祀中,与历史真正“同频共振”。
场景为媒,让“老地方”焕发新活力。文旅竞争,早已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新不新”“潮不潮”的较量。江西此番“出圈”,正是赢在场景创新。从三清山“仙侠NPC”互动到明月山“凡人修仙”剧情任务,从景德镇御窑AR秘境到婺女洲“非遗+铁花”夜游,江西拒绝“门票经济”的单一模式,转而打造“文化场景化、体验沉浸化”的消费生态。南昌国庆烟花晚会吸引122万余人齐聚赣江两岸;篁岭景区举办晒秋文化季系列活动,“篁岭晒秋”刷爆朋友圈;景德镇陶博城国际陶瓷交易中心凭借“商业消费+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多元魅力,成为全国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江西围绕中秋“团圆”、国庆“颂歌”主题,推出1058项文旅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简单“搭台唱戏”,而是构建一个个强互动、高颜值、有记忆点的文旅新场景。游客不再只是“到此一游”的过客,而是“剧情”的参与者、故事的共创者。
服务为本,让“热流量”转化“暖留量”。热度易得,口碑难留。江西此番“接得住”客流,靠的是实打实的“宠客”举措。全省64家景区免收门票、90余家景区推出门票优惠活动;多地机关开放停车场;上饶探索“行李寄存+动态多场景托运”模式,创新推出107处“轻松游”行李寄存点,让游客轻轻松松“放手游”……这些“小切口”的便民之举,恰恰是“大民生”的温情体现。“鸡排哥6元鸡排600元情绪价值”“特警帮游客拍照日均1万张”“保安小哥答问题送水互动”等暖心故事刷屏网络,背后是江西“旅游诚信省”建设的系统推进。游客感受到的,不只是山水之美,更是江西人的热情与厚道。让流量变“留量”,靠的正是这份“以心换心”。
从“文化出圈”到“场景创新”,再到“服务走心”,江西这个假期的文旅热潮,不是偶然的“爆红”,而是一次厚积薄发的系统性胜利。它启示我们:地方文旅要破局,既要风景更要场景,既要流量更要“留量”,既要人气更要人心。当文化自信与现代创意、人文关怀同向发力,赣鄱大地的“热浪”,定能从假期涌向全年,从“网红”走向“长红”。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