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主食可以说每天都少不了,但是有的人为了减肥、控制血糖,选择不吃主食。其实,这样做对身体不利。
一、碳水化合物及其食物来源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广泛存在于谷物、水果、蔬菜、豆类、乳制品等天然食物中,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分为单糖、双糖、多糖等类型。
1.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碳水化合物是三大营养素之一,主要功能是为身体提供能量(每克约4千卡)。根据分子结构可分为: 简单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水果中)、蔗糖(加工食品中),能快速供能但升糖快;复杂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谷物、根茎类蔬菜中)、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中),需分解后供能,饱腹感强且升糖慢。
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燕麦、玉米等,以淀粉为主。全谷物(如糙米、全麦面包)含更多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更高。
薯类:土豆、山药等根茎类食物兼具膳食纤维。
水果和蔬菜:胡萝卜、南瓜及香蕉、苹果、葡萄等含可补充能量的碳水;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含少量碳水但膳食纤维丰富。
豆类与坚果:红豆、绿豆、扁豆等豆类含淀粉和植物蛋白;坚果(如腰果、杏仁)含少量碳水,但以健康脂肪为主。
乳制品:牛奶、酸奶含天然乳糖(双糖),乳糖不耐受人群需注意选择无乳糖产品。
加工糖类:蔗糖、葡萄糖等可直接供能,但过量易致肥胖。
3.碳水化合物的健康选择建议
优先选择复合碳水:如糙米、燕麦、全麦面食,避免精制糖和过度加工食品(如蛋糕、含糖饮料)。
控制添加糖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添加糖不超过总能量的10%(约50克)。
搭配膳食纤维:如选择带皮水果、杂粮饭,有助于稳定血糖并促进肠道健康。
4.常见误区
“碳水让人发胖”:过量摄入热量(包括碳水、脂肪、蛋白质)才会导致肥胖,合理摄入复合碳水反而有助于控制体重。
“低碳饮食更健康”:长期极低碳水可能引发疲劳、便秘等问题,均衡饮食更科学。
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对维持身体机能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多样化食物来源满足需求,并注重天然食材的选择。
二、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寿命
一篇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研究,揭示了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死亡风险呈U型关系:
1.当摄入主食(碳水)提供能量占比在50%~55%的时候,死亡风险最低。
2.当摄入主食(碳水)提供能量占比<40%,以及>70%的时候,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即是说,碳水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吃,讲究适量。如果一个成年人每日需要1500千卡的能量,那么就应该摄入250g左右的碳水,相当于一小碗米饭和少量水果。
三、不同年龄的主食摄入量需求不同
根据多项研究,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摄入碳水、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与死亡率的关系如下:
1.在20岁以下时:蛋白质供能占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约占42%,死亡率最低。
2.从20岁开始:身体对碳水的需求会缓慢增加,应逐渐减少脂肪供能比,蛋白质变化不大,死亡率平稳。
3.中年以后:50岁进入中年后期,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在饮食中的比例,谷薯类达到每天250~400g左右,同时降低脂肪和蛋白质的占比,可能与更低的死亡风险相关。
4.老年时:有研究指出,当男性约60岁、女性约70岁以后,蛋白质供能降至11%、脂肪供能比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占比增加至67%时,死亡率最低。
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和“少吃碳水更健康”的流行观念相悖,但其核心在于纠正老年人因害怕血糖升高而过度限制主食,导致营养不足的做法。主食为身体和大脑提供必需的能量,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甚至影响免疫力和肌肉功能。
四、重在碳水“质量”和“吃法”
1.碳水有质量: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藜麦)、杂豆(如红豆、绿豆)、薯类(如红薯、山药)和大量蔬菜水果替代部分精米白面。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升糖指数较低,有助于控制血糖、促进肠道健康,并显著增加健康老龄化的概率。而来自甜点、含糖饮料、精制面包等食物中的精制碳水,并不利于健康老龄化,应尽量减少摄入。
2.烹饪有技巧:粗细搭配,煮饭时用1份粗粮加1份大米;缩短浸泡和蒸煮时间,减少营养流失和糊化程度;加点橄榄油,按米饭重量的1%加入,可延缓消化,帮助稳定餐后血糖;加水不要多,米水的比例1:2时,可以正好熟并煮出“整粒大米”。这些方法能有效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GI),在获得营养的同时,避免血糖快速升高。
3.进食有讲究:尝试用筷子吃饭,并细嚼慢咽。研究显示,用筷子比用勺子用餐时间更长,有助于降低升糖指数。拉长进食时间,增加饱腹感,给身体更多时间反应,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4.个体有差异:以上建议是普遍性的健康原则。如果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请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高龄、消化能力弱的老人,也可将粗粮细做(如用压力锅烹煮、打成米糊),以保证摄入。
主要来源:《50岁以后,多吃碳水能降低死亡率!还有一个建议:少用勺子吃饭……》 光明网 ,2025年10月06日;新华每日电讯、科普中国、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百度搜索、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