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也不敢吃皮蛋了!”近日,四川西昌景某一家的遭遇,让不少人对常吃的皮蛋心生警惕。一家6口因食用网购皮蛋,4人相继出现上吐下泻、发热甚至昏迷症状,其中2人病情危急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这起食物中毒事件,再次揭开了皮蛋食用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
一顿皮蛋餐引发的家庭危机
据景某回忆,事发当天,一家人共食用了7个网购的皮蛋。本是寻常的家常美味,却在食用后没多久变成“健康杀手”。从最初的肠胃不适,到迅速加重的上吐下泻、高热,再到部分家人陷入昏迷,短短几小时内,4名中毒者在凌晨5点被紧急送往攀钢西昌医院。
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景某等人因皮蛋食物中毒引发沙门氏菌感染,还出现了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我和儿子情况最严重,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景某的讲述中满是后怕,目前4名中毒者仍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后续恢复情况还需持续观察。
皮蛋中毒的两大“元凶”
为何一枚小小的皮蛋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攀钢西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卫媛给出了专业解答,皮蛋导致中毒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沙门氏菌污染。皮蛋在制作过程中,若原材料鸭蛋本身携带细菌,或加工环境、运输环节卫生不达标,极易滋生沙门氏菌。这种细菌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严重时会发展为脓毒血症,进而损伤肾脏功能,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也是景某等人需要血液透析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是传统工艺中的铅残留。传统方法制作皮蛋时,为促进蛋品凝固和形成独特风味,可能会使用含铅原料。若铅含量超标,长期或过量食用会导致铅中毒,不仅会损害肾脏,还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同样需要通过透析清除血液中的重金属,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
多地频发中毒事件,饮食习俗成重要诱因
事实上,四川西昌这起案例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多地医院都收治了因食用皮蛋中毒的患者。早在今年6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就陆续接收多例类似病例,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所幸因救治及时,均已转危为安。
“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让皮蛋中毒风险更高。”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邓翠东分析,很多人吃皮蛋时习惯凉拌后直接食用,没有经过加热工序。这一做法使得皮蛋本身携带的,或加工过程中带入的沙门氏菌无法被有效杀灭,导致皮蛋比其他蛋制品更容易引发食物中毒。
医生教你安全吃皮蛋:从购买到急救全攻略
面对皮蛋背后的健康风险,难道只能“一刀切”地拒绝食用?医生表示,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规避风险,具体可从购买、食用、急救三个环节做好防护。
在购买环节,应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官方渠道,仔细查看产品标签,确认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优先选择标注“无铅工艺”的产品,同时避免购买蛋壳破裂、外观异常或有异味的皮蛋。
食用环节,加热是关键步骤。建议将皮蛋彻底蒸煮后再食用,即使是凉拌,也可先将皮蛋切块后用开水焯烫1-2分钟,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此外,要控制食用量,避免过量食用增加肾脏负担,儿童、老人、孕妇及肾功能较弱人群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若食用皮蛋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需根据中毒时间采取不同急救措施:中毒时间在2小时内,可通过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排出胃内残留食物;同时可饮用牛奶或蛋清,利用其蛋白质保护胃黏膜,减少重金属吸收。症状严重时,务必保留可疑皮蛋样本,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一枚小小的皮蛋,牵动着家庭健康安全。此次四川西昌的中毒事件,为所有人敲响警钟。只有重视食品安全细节,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才能让传统美食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剂”,而非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