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盯着种地!这个乡村振兴模式让农产品翻3倍价,还把游客留成常客
创始人
2025-10-10 11:06:56
0

之前去陕北的一个村子调研,村支书拉着我感慨:“以前咱村就靠种小麦玉米,一亩地一年挣千把块,年轻人都跑城里了。现在搞了采摘园加民俗表演,游客来了不光买桃,还住民宿、学剪纸,去年村集体收入一下子破了80万!”

这话戳中了很多乡村的痛点:不是土地不肥,也不是村民不勤,而是没找到把“庄稼地”变成“金饭碗”的路。这些年我带着团队跑了全国几百个村子,从浙江的余村到陕西的袁家村,发现凡是能稳住年轻人、让腰包鼓起来的乡村,都绕不开一个核心——“以农促旅、以旅兴文”的三产融合路。它不只是简单搞个农家乐,而是把地里的庄稼、手里的手艺、村里的故事,都变成能赚钱的“活资产”。

一、一产打底:让庄稼地变成“游客打卡地”

很多人觉得“以农促旅”就是把农田圈起来收门票,这其实错了。真正的农业赋能旅游,是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把农产品的价值从“一斤卖几块”变成“一份卖几十”。

就像四川蒲江的明月村,以前也是种茶卖茶,一斤春茶最多卖200块。后来他们搞了“茶园体验 + 手工制茶”,游客花198块就能跟着茶农采茶、炒茶,最后带走自己做的茶叶,还能在茶园里的民宿住一晚。数据显示,自从搞了体验式农业,明月村的茶叶销售额翻了2.3倍,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300多个村民家门口就业(四川日报乡村振兴特刊,2024)。

还有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不只是搞蔬菜大棚观光,还推出了“蔬菜认养”模式:城市家庭花5000块就能认养一个50平米的大棚,平时由村民代管,周末可以来浇水施肥,成熟的蔬菜直接配送到家。这种模式让大棚的亩均收益从1.2万元涨到了3.8万元,还留住了120多个原本要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寿光市政府乡村振兴工作报告,2023)。

其实道理很简单:单纯卖农产品,拼的是产量和价格;但把农业变成“体验项目”,拼的是新鲜感和参与感。游客买的不只是茶叶、蔬菜,还有“当一天农民”的快乐,这就是一产拉长产业链的关键。

二、二产增值:让农家活计变成“文化商品”

光有农业体验还不够,游客走的时候总得带点啥?这时候“以旅兴文” 里的“文”就派上用场了 —— 把村里的老手艺、老物件,变成能带走的“伴手礼”,让二产成为连接农业和旅游的桥梁。

我去年去浙江松阳的平田村,村里的老太太以前编竹篮,就是自己家用或者卖给收废品的,一个篮子卖10块钱。后来团队帮他们设计了“竹编文创”,把竹篮做成装茶叶的礼盒、放水果的果盘,还印上村里的梯田图案。现在一个竹编礼盒能卖128块,村里8个老太太组成的编织队,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比以前种庄稼强多了。

更典型的是陕西袁家村,他们不光有凉皮、肉夹馍这些小吃,还把“手工醋”“土织布”做成了产业链。游客在村里的醋坊看到古法酿醋的过程,尝着酸甜的醋,临走就会买上几瓶;在布坊看到阿姨们织布,就会带一条手工围巾。数据显示,袁家村的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销售额,占全村总收入的45%,2023年光手工醋就卖了1200多万(陕西日报袁家村发展调研报道,2024)。

这些案例都说明:乡村的“文”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村民手里的手艺、嘴里的故事里。把这些“活文化”变成“商品”,既让老手艺传了下去,又让村民多了一份收入,这就是二产增值的魔力。

三、三产联动:让“一次性游客”变成“回头客”

最关键的一步,是把农业、加工业、旅游业串起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闭环,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江苏昆山的计家墩村就是个好例子。他们不只是搞稻田观光,还建了亲子农场、陶艺工坊、民宿集群,甚至引进了“乡村书店”。游客可以白天在稻田里插秧、在陶艺工坊做杯子,晚上在民宿里看星星、在书店里看书。村里还推出了“年卡”,2980块就能全年免费体验所有项目,2023年卖了1800多张年卡,复游率达到65%(昆山市文旅局年度报告,2023)。

我常跟村支书们说:“别想着做‘一锤子买卖’,要做‘长久生意’。” 三产联动的核心,就是让游客在村里有得玩、有得吃、有得带,还能感受到村里的温度。就像计家墩村的村民,会记得回头客的口味,下次来的时候主动端上他爱吃的菜—— 这种“人情味”,比任何营销都管用。2023年,计家墩村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到2.5天,人均消费从300块涨到680块,村集体收入突破了 500 万(昆山市文旅局年度报告,2023)。

『亮村点睛』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们村没山没水,也没老手艺,能搞这种模式吗?” 其实我跑过的很多村子,一开始都觉得自己“没资源”,但最后都找到了突破口 —— 有的靠种特色水果,有的靠做农家菜,有的甚至靠“怀旧主题”,把老教室改成体验馆,让城里的年轻人来感受“80 年代的乡村小学”。

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一村一策”。“以农促旅、以旅兴文”的本质,不是让所有村子都搞旅游,而是让每个村子都学会“盘活资源”—— 把地里的庄稼变成“体验项目”,把手里的手艺变成“文化商品”,把村里的故事变成“留住游客的理由”。

最后想留个问题给大家:

  • 你家乡的村子,有哪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资源?
  • 是村口的老槐树,还是奶奶的拿手菜,或是小时候玩过的泥巴?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下次我去调研,就会把你的家乡故事,变成乡村振兴的新案例。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千湖边湖北菜:好水出好鱼,让地... 在江城武汉的烟火气中,一家名为“千湖边”的湖北菜品牌正以“鲜”为魂,将荆楚大地的湖泊馈赠化作餐桌上的...
原创 做... 标题:鸡蛋羹的秘诀:用热水还是冷水? 在烹饪的世界里,鸡蛋羹以其细腻滑嫩、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原创 别... 标题:别再做番茄炒蛋了,鸡蛋加它这样做,你肯定没见过,好吃到爆。 在美食的世界里,烹饪是一门艺术,...
原创 北... 标题:北方朋友请吃饭,四个人只点一道菜,我怒了:是不是看不起我? 在北方的餐桌上,一顿丰盛的宴席往...
原创 梅... 梅菜扣肉作为一道经典的传统名菜,以其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和浓郁的酱香风味深受食客喜爱。这道菜的制...
原创 凯... 最近,雄鹿队官方媒体SleeperBucks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合成照片,展示了库兹马、里弗斯、威...
蔚县两家单位获文旅部殊荣 蔚县两单位荣获文旅部殊荣 张家口日报 2025-10-05 本报讯(记者 刘柱 通讯员 樊子良)日...
潮汕朥饼制作有多绝?猪油擦锅起... 潮汕朥饼作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非遗美食,其制作技艺堪称中式糕点的匠心典范。“朥” 即猪油,是贯穿制皮、...
预制菜?NO!看铁建食堂如何让... 厨 艺 大 赛; 灶台起烟火,高手显真章。 锅铲叮当响,滋味慢慢酿。 油盐巧搭配,鲜香飘满堂。 职工...
【爆款返场】营养满分口感也满分... 县城风味|本地攻略|人情味小店|餐厅指南 国庆八天的假期,各类高油高糖的饮食让阿球胖了不少,尤其是奶...
秋季如何让您的脾胃动力十足? 常言道:“多事之秋”,深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诸多疾病已开始悄然活跃,尤其需要留神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
原创 一... 2025年10月1日,郑州东区,秋高气爽。蜜雪冰城总部大楼内,一份振奋人心的收购公告正通过港交所的渠...
原创 烤... 为什么饭店的烤鸡翅外焦里嫩?烧烤师傅酒后吐真言,关键就在这三招! 上周朋友来家里聚餐,我烤了一盘鸡翅...
原创 莴... 有些食材天生就该在一起,比如莴笋和木耳这对"脆爽CP"。一个带着春天的清新,一个藏着山野的鲜美,看似...
秋日八大天然高钙菜,堪称“天然... 秋意渐浓,正是滋养身体的好时节。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为我们馈赠了许多富含钙质的蔬菜,它们堪称“天然钙...
寒露节气后,气温骤降,给家人安... 寒露节气过后,气温如坐滑梯般骤降,冷冷的风仿佛能穿透骨髓。在这样的时节里,为家人做上一桌温补的家常菜...
入秋后,该换应季菜了,温润不燥... 入秋了,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人体的脾胃和气血也需要精心呵护。这个时候,换上应季菜,做上几道温润不燥、养...
男性不想老太快,常吃八种高锌菜...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位男性都渴望留住青春活力,保持身体强壮与精力充沛。而饮食,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秋养肝正当时!记住这8样“护肝... 秋季,是大自然由盛转衰的过渡时节,人体的肝脏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认为,秋季燥气当令,容易...
为上海发展贡献宝贵力量!龚正会... 上海市市长龚正今天(10月10日)分别会见了来沪出席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巴西淡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