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邢台
民宿经营者李岩鸣
“老石屋换新颜,靠着山水赚活钱”
10月5日午后,英谈古寨的半山云舍民宿群里满是热闹。不少游客刚办好入住,趁着雨停,有的换上民族服装,在石墙前摆着姿势拍照打卡;有的围坐在院子里,伴着太行山野的风光,品尝着地道的农家饭,等着看傍晚的迷人夜景。
“石头街面石头墙、石头屋顶石头房,咱守着这好景致,就得让更多人来尝尝‘住在古寨里’的滋味!”当天,民宿经营者李岩鸣站在露台边,目光扫过远处层叠的山峦,又落回脚下错落的石屋群,笑着说出了心里话。
英谈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有67座509间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36座大小石拱桥。走在村里,石栏、石门、石街、石磨随处可见,处处都是古寨韵味。
2024年初,李岩鸣公司租下了英谈古寨前寨中大部分村民的房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明清院落和石砌石屋原始风貌的同时,按照星级酒店标准对客房内部修缮改造。
“光有古味还不够,游客住得舒心才重要。”李岩鸣介绍,他们又配套改建了咖啡厅、茶室,还添了民俗服装体验馆、特色婚俗体验间,把半山云舍变成了能住、能玩、能放松、能感受的文化民俗区。
如今的半山云舍,有9个院落、38间客房,建成投用以来深受游客的青睐。“今年‘十一’假期,客房天天住满。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提前半个月就订好了房,就为了来这儿住石屋、逛古寨。”李岩鸣说道。
民宿火了,周边村民也跟着沾了光。不少人都在民宿上班,有的做保洁,有的帮着做饭,有的带游客逛古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笑容都比以前多了。
每天傍晚,忙完手里的活儿,李岩鸣常会和游客坐在院里聊天——讲讲英谈古寨的历史,聊聊太行山深处的故事。“守着这些老石屋,靠着邢台的好山水,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这就是我眼里最踏实的幸福。”李岩鸣说。
古城讲解员杨峥
“让游客读懂这里爱上这里”
“一年前站在好南关,我对着游客介绍‘这里是明清至民国的皮毛集散地,驼队曾从这里将邢台皮毛运往全国’,大家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听完就往前走,不像现在会举着手机跟拍,追着问哪些好玩的,互动特别热络。”10月6日,古城讲解员杨峥回忆起初上岗时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感慨。
作为讲解团队的“新人”,杨峥的工作轨迹,恰好与古城业态升级的一年重合。“过去的讲解词满是‘始建于某年’‘曾是某重地’的表述,游客触不到温度,歇脚喝茶、亲手体验老手艺的地方不多。”她坦言,曾经的讲解更像一场“单向输出”,始终隔着一层距离。
转折始于古城修复工程的实施。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好南关、南北长街等点位相继引入了非遗工坊、文创书店、特色小吃铺等新业态,原本冷清的街巷渐渐热闹起来。杨峥的讲解路线里,也多了不少能听、能看、能体验的新站点。
业态的丰富,让杨峥的讲解添了“生活气”。路过邢白瓷美学艺术馆时,她会笑着招手邀请游客进馆,看看瓷花、瓷瓶、茶具等白瓷作品,讲讲邢白瓷与古城历史的渊源;走到南北长街,她又会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这条古官道上老时光与新潮流的温柔碰撞。曾经的单向宣讲逐渐变成了双向互动。
更让杨峥惊喜的是游客的变化,他们的提问从过去“这房子有多少年了”的浅层疑问,转向“文创店设计如何结合老建筑特色”的深度探讨。不少来此考察的商家,听完她讲解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想着能与街区商户合作,把更多传统手艺融入现代产品。
如今的讲解里,杨峥总会把历史细节揉进眼前可触的体验里,她认为,讲解员的工作不仅是让游客认识古城的“老建筑”,还要带领游客体验这里的“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游客真正读懂这里、爱上这里。
来源:邢台发布
上一篇:2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失联
下一篇:一景区公告,“暂停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