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咱们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看着白白胖胖,吃起来松软香甜,很多人一顿不吃都觉得少点啥。但也正因为太常见,很多人对它掉以轻心,放久了、加热几次、颜色怪一点,照样拿来吃。
其实,这样做真不安全。老话说得好:“馒头4不吃,吃了家难安”,这不是迷信,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提醒。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哪4种馒头最好别吃。
1、不吃发霉的馒头
有些人舍不得扔,看见馒头上只是一点点绿斑,就拿刀刮掉继续蒸着吃。可你知道吗?霉菌不是只在表面,它的菌丝早已经渗透到整个馒头里去了。就算你把那层“发霉的皮”削掉,里面依然藏着看不见的毒素。
最常见的就是黄曲霉毒素,它是被公认的强致癌物,耐高温,不管你是再蒸、再煮、再烤,都杀不死。吃一两次没事,但时间久了,对肝脏的伤害特别大。别心疼那几个馒头,真出了问题,花再多钱都补不回来。
想避免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馒头别一次蒸太多。吃不完的放冰箱冷冻室,不要放在外面“晾着”,尤其是夏天,发霉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得多。
2、不吃反复加热的馒头
有的人早上蒸一笼,吃不完就放着,第二天再热一遍,第三天又热一遍。表面看着还挺好,可实际上,馒头经过反复加热后,营养早就流失了,还容易滋生细菌。
特别是夏天或湿度大的地方,馒头冷却后表面容易沾到空气中的细菌。再次加热时,温度不够高根本杀不死。吃进去的,不仅没营养,还可能闹肚子、上吐下泻。
如果馒头一次吃不完,建议分装冷冻,吃的时候拿一两个出来蒸热,比反复加热要安全得多。
3、不吃“碱味”太重的馒头
过去家里自己蒸馒头时,为了让它更白、更松软,很多人喜欢放点碱。但现在不少人下手没轻没重,碱放多了,馒头吃起来带苦味、咸味,甚至有刺鼻的碱味。这种馒头看似没坏,其实也对身体不好。
碱放多了会破坏蛋白质结构,让营养吸收率下降,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反酸、腹胀。有孩子或老人吃多了,还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正常的馒头应该是带着自然的麦香味,柔软有弹性。如果你一闻就觉得刺鼻、发涩,那多半是碱放多了,最好别吃。买馒头时,也要挑那种颜色自然、味道清淡的,不要被“越白越好”迷惑。
4、不吃颜色异常或太香的馒头
现在有些小作坊为了让馒头更白、更香,可能会在面粉里加点“增白剂”或香精。这样的馒头颜色雪白、闻着香甜,其实并不是正常的小麦味。吃多了,对身体长期是负担。
还有一些馒头,因为添加了各种色素,看着五颜六色的,好看却不一定安全。尤其是那种颜色过于鲜亮的玉米馒头、紫薯馒头,如果原料不是天然食材,而是靠色素“染”出来的,最好敬而远之。
判断馒头是否正常,一个诀窍就是“看、闻、摸”。颜色要自然,气味要淡,手感要柔。如果太白、太亮、太香、太软,反而要警惕。
“馒头4不吃,吃了家难安”,说到底并不是迷信,而是提醒大家——食物虽平凡,也要讲究安全。别嫌麻烦,别舍不得扔,一口坏馒头看似不起眼,后果可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