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饼
□ 徐成龙
秋风轻拂,带来了丝丝凉意。走在大街小巷,隐隐约约闻到了月饼的香味。哦!中秋节快到了。该去买一些月饼了。我这样一想,向台州的海门老街走去。
老街比平常热闹了一些,人来人往。食品店里围满了购买月饼的顾客。柜台上,月饼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排得整整齐齐,圆圆的,有大有小,表皮金黄,泛着温润的油光,图案各异,精致美观,让人一看就喜欢。我凑近用力一闻,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一股脑儿地钻进鼻子,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人们争相购买,挑选不同口味的月饼,包裹在一起,喜笑颜开地离开了。有人嘴馋了,等不及,顾不得斯文,忙不迭地拿出一个月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说起月饼,年头很久了。早先,它被称为“太师饼”,后来加入了芝麻、胡桃等食材,演变成了“胡饼”。到了唐朝,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杨贵妃觉得胡饼好吃但不好听,恰巧看见天上圆圆的月亮,灵机一动,便说不如就叫月饼吧,于是胡饼改名为月饼。尽管名字换了几回,但所蕴含的意义从没有改变。月饼是中秋佳节的标配,寄托着对团圆和美的期盼。
中秋一到,家家户户吃月饼、送月饼,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即使在生活困顿的年月,人们也会买几个月饼给家人尝尝。月饼,盛着对故乡的念想,更盛着亲人相聚的祈盼。天南地北的人,吃一口月饼,那份思念就顺着月饼的味儿飘荡,似乎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小时候,中秋节前几天我总是满怀期待。母亲总会亲自做月饼,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让我忘不了。母亲将糯米粉、猪油细细揉匀,揉成光滑的粉团,再把粉团切成匀称的小块,压得平整,小心翼翼地裹上提前准备好了的豆沙馅子,包得严严实实,小心翼翼地按进模具里,轻轻一磕,“啪嗒”一声,一个印着精美花纹的月饼就出现了。
上蒸笼蒸制时,灶膛里的火苗旺旺的,悠悠地舔着锅底,不多时,锅里的蒸汽浓浓的冒出来,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香气也一丝丝地溢出来,在屋子里弥漫。蒸好后,月饼胖乎乎、圆溜溜的,躺在蒸笼里,真像个可爱的小月亮。我常常等不及放凉,就迫不及待地掰开,咬上一口,又软又甜,嘴里嘟囔着:“好吃,太好吃了。”越吃越爱吃。
中秋这一天,讲究的是一家人的团团圆圆,能归家的人都赶着回来了。晚上,明月高悬,清辉遍地,一家人围坐一起,沐浴着习习凉风,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温馨无比。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月饼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小饼入口即化,酥皮饴馅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 雪糕甜砌蔗糖霜。”带馅月饼的香甜,新谷登场的丰收景象,中秋的欢喜都蕴含在这短短的诗句之中。袁景澜夸赞月饼做得巧:“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点心师傅的手艺真是出神入化,竟把月亮的模样都搬到了饼上,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如今,月饼的馅儿越来越丰富了,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各种各样,应有尽有。千变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思念亲人,盼望团圆的老传统。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情思,人们吃着月饼,也就把这美好的传统牢牢地铭记在心,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秋夜里,手里拿着一块月饼,抬头仰望天上的皓月。月光漫过瓦檐,泻落在庭院,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吃着甜津津、香喷喷的月饼,心思随着月色,悠悠地飘向了天穹,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婵娟,既在天上,也在手中这小小的月饼里。
编辑|郝宁
上一篇:#美味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