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极为无趣,过于实际,不善言辞,导致不懂幽默,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广东人的幽默,在骨子里,在茶楼升腾的烟火气中。但请注意,广东人的幽默,绝非春晚上那几句蹩脚的广普模仿。
远的不说,我们先说说百年前一盅两件里的幽默。茶楼并非自古有之,但它出现于广州。
1.0阶段:二厘馆
将竹寮围上挡板,摆上座位,整一铜壶“翻渣茶”,以及“大件夹抵食”(又大又便宜)的鸡球大包,大松糕,收你“二厘”一位茶费,为之“二厘馆”。来这里消费,能吃饱之余,老广还可以同“沙煲兄弟”吹水,过日神。见人客渐多,老板们思索着,将“二厘馆”带入2.0阶段。
2.0阶段:茶居
结交新朋友,不忘老客人,老板们保持一楼“二厘”场景不变,增加二楼。上楼的客人,能享用更丰富精美的菜品,饮茶吹水的环境也有所改善。这个新地儿,叫茶居。“有钱楼上楼,冇钱地下踎”,这是民国时期,老百姓们对茶居最精准且生动的总结。而这个“踎”字,就很幽默。踎,就是“蹲”的意思。粤语“踎”的场景主要有三。一是坐牢,踎监;二是二流子,地踎;三是极其落魄,兜踎。周星弛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咁叫兜踎咩,咁叫折堕!”把这个词的笑点拉满。好了,再回到百年前广东人常说的一句,“有钱楼上楼,冇钱地下踎”,你是不是顿感幽默感爆棚。
3.0阶段:茶楼
真正豪华的茶楼出现,竟是由于一场反清起义。1854年,洪门三合会,就是天地会起义,佛山是主战场,打完之后,市道一落千丈。好多七堡乡,即现在佛山石湾的有钱人,史书称“佛帮”,纷纷将资金转移出省城。而他们看中的项目,正是刚起步的茶居。他们首先买地,然后把茶楼往高了盖,三层起跳,首层7米,二、三楼层高5米,“大件夹抵食”的大松糕,鸡球包没了,换成精美的“一盅两件”。
当时名声在外的茶楼有很多,如陶陶居,惠如楼,大三元等等。民国时期,广州茶楼名声在外,鲁迅先生在中大教书时,就经常去茶楼叹茶,他说,“一杯在手,可以同朋友作半日谈”。
从一厘馆到茶楼,茶客人员复杂,三教九流都有,这些跨界人士的碰撞,催生出许多特别的茶楼暗语,久而久之,形成文化。譬如,拿着大铜壶帮人斟茶的服务生,大家习惯叫他“揸死人头”,因为铜煲太大,有9斤重,有人头般大小。与这个略为血腥的名称相比,泡茶服务生的称呼则文雅多了,他们被叫作“茶博士”。能叫博士,点茶的方式,自然高深了不少。你不能直言普洱,寿眉。若你要点普洱,可指指博士耳朵;若你要寿眉,戳戳博士浓眉,若你要水仙,点点博士嘴巴,他立刻心领神,靓茶侍候。出错的几率,我想是极少的,不然又怎能成为职业,流传至今呢。
旧时茶楼埋单,从不说具体数目,而是暗语连篇,若你是外地人,定会云里雾里。比如,“开嚟攋住”。表示账单5毫。开嚟,指客人,因为埋单就要走出来;“攋住”就是5只手指,即五毫。
同样道理,“开嚟礼拜四”,一个礼拜7日,就是“承惠7块四”。
“开嚟你顶帽”,这个幽默中还带点攻击性。男人间不轻意谈论衣着,更少谈论别人的帽子,除非是绿了。广东话的绿,与六同音。这句话其实是带有捉弄意思的,就是说,账单数就像你的帽子一样,绿(六)。即,六元。
还有很多,比如,“又来一个唔开胃”,就是说只饮茶,没点东西吃,只收茶位费;有一句更绝,“开嚟攋住,两个师姑”。指光喝开水,没加茶叶。师姑(尿),形容淡如白水。
为什么会有这些暗语,它们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现在无从考究。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暗语,必须表达得极为精准,且特别适合当时场景,最重要的一点,要幽默,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幽默,暗语才能代代相传。要知道,一件无趣的事件,除了上红头文件,口口相传,几乎不可能。
除了茶楼暗语,很多广东的传统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而这些行话的精髓,便是广东人的幽默,幽默里伴随着“人字拖”的松弛感和“天跌落来当被冚”的大无畏。你极少听到一个广东人在饭桌上正经申请时间讲一个笑话,广东人的幽默总在不经意的一句话里,而这种幽默或许带着极强的隐蔽性,甚至还会有时差。有时广东人说了一句好笑的话,你可能一不留神便错过了,也可能好几个小时后,才反应过来,但这种时差,却能让你想想就笑,想想就笑,开心好几天。正所谓,“做人最紧要开心”。
所以,珍惜,发掘你身边的广式幽默。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但真的能让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