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花灯是孩子亲手做的,月饼是老邻居一起包的,今年的中秋太别致了!”近日,滨芬空间内暖意融融,海宁、昆山居委动迁居民陈阿姨捧着学生赠送的花灯,手里还提着刚出炉的手工月饼,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北外滩社区计生协主办的 “中秋共乐・花灯月饼传温情” 活动顺利举办,上海市海南中学学生与昆山、海宁居委动拆迁居民,以“花灯寄意、月饼传情”的方式,共赴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情感温度的中秋之约,为即将开启新居生活的居民“老朋友们”,留下与北外滩的独家记忆。
文化为桥,传递中秋团圆新理念
上海市海南中学内,老师先讲解花灯的历史渊源——宫灯象征阖家团圆,兔子灯承载中秋拜月的文化内涵。制作现场,随后示范竹篾搭建、花草纸粘贴、灯带装饰等步骤。学生们全神贯注,指尖不停:有的仔细调整竹篾角度,有的精心修剪兔子灯的耳朵,还有人细致安装灯串。一盏盏风格各异的花灯,不仅是手工成果,更凝结着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探索,让他们在动手间触摸中秋“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核,实现传统文化从指尖到心间的传承。
在滨芬空间明亮的活动室内,面点老师分步演示揉皮、包馅、压模、脱模等步骤,讲解要领细致入微。老人们洗净双手,兴致勃勃上手实践:有经验的长者手法娴熟,揉面、包馅一气呵成;初学者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也渐渐掌握技巧。
“我这豆沙馅是不是放太多了?皮都要撑破啦!”李阿姨笑着发问。老师随即上前帮忙调整:“压一压豆沙,轻轻收个口,完美!” 现场笑语不断,大家一边制作,一边聊起往年中秋的趣事。当印着精致花纹的月饼从模具中脱出、整齐入盘时,老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脸上满是成就感。这一个个香甜的月饼,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承载着他们对北外滩的记忆、对团圆的期盼,将即将搬离前的中秋心意,藏进了每一道纹路里。
校社协同,共创代际交流新场景
手作交换环节,滨芬空间里暖意融融。海南中学的学生们怀抱着亲手制作的花灯走进滨芬空间,与居民们刚出炉、还带着温度的月饼一一交换。这一递一接间,传统与未来相遇,记忆与希望交织。
居民们通过亲手制作月饼,将对北外滩的记忆、对邻里的不舍融入食材,在分享中传递“老地方”的温情,为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留下温暖注脚;学生制作花灯则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区实践,让青少年在手工创作中触摸中秋民俗的温度,读懂“团圆”更广阔的含义——不仅是小家的相聚,更是社区大家庭的共生共融。月饼里是“老地方”的滋味,花灯下是“新希望”的象征。大家通过这样的互动,把一段共同的记忆、一份牵挂与祝福,交到年轻一代的手中。而这,正是中秋最动人的意义: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情谊相连,月圆人便团圆。
条线联动,绘就社区服务新画卷
本次中秋活动的圆满落地,正是北外滩街道 “条线联动、资源整合” 服务模式的生动体现。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枢纽,北外滩街道市民驿站不仅为此次活动提供了滨芬空间作为场地支撑,协助计生协完成动迁居民联络、活动现场布置等保障工作,更以“全龄友好、多元服务”为核心,常年为居民打造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连接各条线、服务群众的“暖心平台”。
平日里,驿站常态化开展亲子手工、非遗体验、节庆专题等活动,覆盖从儿童到长者的全年龄段居民。此外,还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提供健康义诊、便民服务、智能助老培训等务实项目,同时依托怀旧影院、法律咨询、主题联欢等丰富文化服务,织密社区关爱网络,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月饼圆,出自长者之手,包裹关怀与安康;花灯明,源自少年巧思,点亮团圆与希望。中秋之际,两代人以手作相连,传递的不仅是礼物,更是跨越年龄的温情对话。校社同心,凝聚邻里和谐,共筑健康家园。北外滩社区计生协将持续开展全生命周期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供稿:服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