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贾晓雯
编者按:浙江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浙江的月饼可谓“一城一味”,融合了各地的物产与饮食智慧,也承载了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这个中秋,潮新闻联动地方融媒体。持续推进“全省一张网”,策划推出《“县”做才好味》短视频报道,通过镜头记录下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老手艺,探寻浙江各地特色月饼背后的文化故事。
(婺式月饼制作过程纯享 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在江南地区有一种特有的传统糕点——婺式月饼,起源于浙江金华一带,是金华市非遗项目。与烘焙月饼不同,婺式月饼以大米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口味清淡,少糖少油,口感软糯清甜,区别于广式月饼的油润和苏式月饼的酥脆。
婺式月饼,源于南宋《 吴氏中馈录 》记载的米制糕点,民间有“画饼祭月”的习俗,工匠用天然植物颜料在饼面画图案。
“以前金华地区中秋节有拜月仪式,婺式月饼便用于拜月,当时的月饼有现在蛋糕那么大,没有馅心,画师在饼面画一些中秋元素的简笔画,用以烘托节日气氛。”婺式糕点代表性传承人楼洪亮告诉潮新闻记者,但19世纪60年代末,婺式月饼的制作工艺失传了。后来,他们通过溯源,在金华永康找到了会做婺式月饼的老师傅。
从2010年开始,楼洪亮着手对婺式月饼进行抢救性恢复。他保留婺式月饼的两大特征,其一,婺式月饼是蒸出来的;其二,婺式月饼是使用米粉做的。“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了符合当下时代的元素,在月饼里包入芝麻等内馅,并且在技术工艺上也做了突破。”楼洪亮说,米粉的呈现有糕和团两种,米粉变冷后,口感会发硬,但通过使用爆米花的工艺,把米粉进行膨化,去除米粉的粘性,米月饼就不会发硬了。
金华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在楼洪亮看来,制作婺式月饼的精髓是水和米。“原料上不能将就,要用我们婺州本地的大米,这大米带着琅琊山水滋养的独有特性,更是婺式糕点的灵魂所在。”楼洪亮说,他所做的不过是以传统工艺将这份底蕴融入其中,感受到这片土地最本真的味道。
在这两年的溯源中,楼洪亮发现,婺式糕点经历一代代反复尝试,虽然金华本地的稻米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正如老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手艺人要理解的是在这方水土里,如何活化利用好这些东西。”
楼洪亮认为,婺式糕点的根本不仅是在技艺的传承,更要有迭代的创造。传承是把老规矩的分寸磨透,创造则是把新理念的创意融入,守创相济,手艺才有根,也才会有光。
经过一次次的反复尝试,楼洪亮用本地大米、糯米以及泰国香米进行调配,让米的香味和粘稠度都达到最佳的配比。
洗米、浸泡、晾晒、磨粉、蒸熟、揉粉、成团、包陷、敲模……经过十几道工序,香喷喷的婺式月饼就出炉了。整个制作过程,不添加过多油脂,保留了米香本味,味道很清爽。
“中秋节前的40天,我们开始准备材料,但为了保证口感,所有的月饼需要现做现发。”楼洪亮说,最早婺式月饼的保质期大概只有六七天,但如今在技术的加持下,包括无尘无菌的十万级净化车间,以及脱氧抽真空的工序,保质期可以达到20天左右。
如今,全国各地很多厂家都在制作婺式月饼。楼洪亮原来150平方米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已经变身三千多平米的大工厂,婺式月饼畅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