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火了。一块普通的炸鸡排,因摊主幽默风趣的互动,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美食”。然而,走红背后,是“鸡排哥”连续高强度工作的疲惫,是家人开设多个摊位仍难满足的需求,是排队两三个小时只为短暂一乐的消费者。有人感叹:“他累到没有情绪价值了。”这句话,无意间揭开了当代消费文化中一个意味深长的真相,人们追逐的,早已不仅是食物本身,而是附着其上的情感联结与精神慰藉。
“情绪价值”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与商业分析中,它指向的是一种能够通过互动带给他人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在“鸡排哥”的案例中,这种价值体现为他的幽默谈吐、亲切态度,以及为顾客制造的轻松氛围。游客们排长队,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鸡排,更是为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情感驿站”。当“鸡排哥”因疲惫而失去笑容时,消费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服务质量的下降,更是一种情感期待的落空。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到各地夜市中“网红摊主”的崛起,当代消费者对“人情味”的需求正日益凸显。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产品功能层面的竞争逐渐趋同,而情感体验成为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人们渴望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甚至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重新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
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高度原子化,使个体更倾向于在公共消费场景中寻求临时性的情感共同体,“鸡排哥”的摊位,某种程度上成了这样一个微型社会剧场,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
然而,当情绪被量化为“价值”,并成为商业卖点时,它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异化的风险,“鸡排哥”的疲惫,正是这种异化的直观体现。当一个人的情感表达不再是自然流露,而是被迫持续输出的“产品”时,其本身的消耗与压力可想而知。这也引发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对“情绪价值”的渴求,是否正在将具体的“人”抽象为一种功能性的符号?当摊主不得不强颜欢笑、当服务者必须保持“情绪稳定”,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参与了某种新型的剥削?
“鸡排哥”的走红与疲惫,也折射出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运行逻辑,短视频平台放大了个体命运的戏剧性,一夜成名可能带来巨大流量,却也意味着私人空间被挤压、个人生活被公共化。在“鸡排哥”的故事中,网民的关注既成就了他,也无形中为他套上了必须持续“提供情绪价值”的枷锁。这种关注,既是红利,也是负担。
回到问题的原点,人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渴望的并非仅仅是“鸡排哥”的笑容,而是在高度工具化的社会里,那些真实、自然、不经过度修饰的人情味。当我们感叹“他累到没有情绪价值”时,不妨也反思,是否我们的期待本身,已成为他人不可承受之重?健康的消费文化,不应建立在单方面的情绪索取上,而应包含更多的共情与体谅。
“鸡排哥”的走红,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的情感渴求与内在矛盾,在追逐情绪价值的浪潮中,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对人的尊重,不仅将他人视为提供温暖的源泉,也承认他们同样拥有疲惫与脆弱的权利。唯有如此,那些附着在食物、商品与服务之上的情感,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而非消费主义下的又一场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