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生花”织锦绣
——河津黄河文旅绘就时代新卷
金秋十月,黄河之水静静流淌,河畔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如一条灵动的绸带蜿蜒向前。车行其间,黄河大梯子崖的雄奇、黄河龙门的壮阔次第铺展,一步一景皆成画;景区内人头攒动,孩子们的笑声、游客的赞叹与节日鲜红的国旗交织,处处涌动着热闹喜庆的气息。
今年以来,河津市突出“鱼跃龙门”文化IP,以争当“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排头兵为抓手,立足地域实际,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旅业态,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精心勾勒出一幅“黄河文化旅游画廊”。千年黄河的文化脉络在此绵延复苏,文旅融合的种子落地生根、一路“生花”,让这条古老的母亲河,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时代新韵。
挖掘资源 铺就发展基石
走进黄河龙门景区小吃街,循着香气走到尽头,一座古色古香的状元台静静矗立,不时有游客驻足祭拜,祈求学业顺遂。“咱们这里可是大禹治水凿开龙门、鲤鱼跃过龙门化身为龙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故事。”景区工作人员刘海瑞指着状元台,语气里满是自豪,“今年我们还把国家三级文物龙门全景图浮雕石影壁迁到了景区核心区,配套建设了龙壁亭,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新建的龙门码头,现在能停更多游船,乘船看黄河的体验更棒了。考虑到不少游客开电车来,我们还在景区停车场安装了20多个充电桩,游客再也不用担心爱车半路没电了。”
从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到补齐服务短板,河津市始终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龙门文化等本土文旅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将生态景观的“绿”与景区特色的“韵”巧妙融合,让文旅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在每一处细节里自然流淌。
完善设施 筑牢发展保障
“你看,现在刷视频、查攻略一点都不卡,比去年快太多了!”刘海瑞举起手机,指尖划过网页,流畅的操作让她忍不住点赞——如今,5G信号已覆盖景区每个角落,游客再也不用为“断网”发愁。
不止是网络,河津市对旅游配套的升级从未停步: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让通往景区的路更平坦、更安全;沿线增加绿化植被,春天看花、秋天看叶,四季都有好风景;夜晚亮起的灯,把公路和景区装扮得如同星河。服务驿站里的热水、干净整洁的旅游厕所、清晰明了的标识标牌、容量充足的停车场……每一项配套设施的优化,都在默默提升着游客的体验感。“这趟来龙门,一路都是惊喜!晚上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整个景区特别漂亮,听说周边还加了充电桩,下次开电车带家人来,再也没顾虑了!”市民闫茂良笑着说,言语里满是对景区变化的认可。
多彩活动 深化文旅融合
160米高的悬崖边,宽仅2厘米的扁带上,运动员如“空中芭蕾”般轻盈行走,引得下方游客阵阵惊呼;景区龙门之巅,《鲤鱼跃龙门》神话实景剧震撼开演,演员们身着鲤鱼服,在音效的配合下,将古老传说搬进现实,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篝火晚会的火焰点燃时,游客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
国庆、中秋假期,河津的文旅活动热闹得像一场“文化盛宴”:文旅部门把“精品群文演出”搬进景区,歌声、戏曲声与游客的掌声交织;主题书展上,一本本关于黄河文化的书籍,成了游客了解河津的“活教材”;文物拼图主题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在拼拼凑凑间,读懂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更有非遗打铁花惊艳亮相,滚烫的铁水击向夜空,化作漫天“星火”,点亮夜空;西磑村的烟花秀、西窑沟的火壶表演,让乡村旅游景点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据统计,假期期间全市推出的文旅活动超50项,从惊险刺激的极限挑战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从传统非遗展演到现代文艺演出,每一场活动都让“文旅融合”的内涵更丰富,也让游客的旅程,多了一份难忘的“河津记忆”。
从文化资源的挖掘,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再到特色活动的打造,河津市正以实干为笔、以匠心为墨,在黄河之畔续写着文旅融合的新故事。这条一路“生花”的发展之路,不仅织就了河津的“旅游锦绣”,更让千年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樊国芳)
来源:河津市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闫军学 监制:薛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