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心血来潮想炖鸡汤,想着给加班的老公补补,给挑食的孩子开开胃。结果倒腾俩小时,端上桌的汤浑得像淘过米的水,鸡肉柴得塞牙——老公喝了一口皱眉头,孩子举着勺子说“像中药”。我盯着锅发呆,正好想起小区门口“张记鸡汤铺”的张师傅,上次买他家鸡汤时聊过两句,人家说“炖鸡汤没秘诀,就是把鸡伺候舒服了”。
当晚揣着刚买的土鸡敲开鸡汤铺的门,张师傅正擦桌子,见我来乐了:“我就说你这丫头要来,灶上留着刚杀的鸡呢。”
第一步:选鸡别贪老,要选“会跑的鸡”
张师傅把我带的鸡往地上一放,捏捏脚杆说:“你看这脚,细得跟筷子似的,才是散养的土鸡——天天在山上啄虫子,肉紧实,汤才鲜。要是脚杆粗得跟胡萝卜,指定是圈养的,吃饲料长大的,汤没灵气。”他又摸摸鸡皮:“皮要紧绷,不能松垮,松垮的是注过水的,炖出来汤浑。”
我之前总觉得“老母鸡炖汤才补”,张师傅摇头:“老母鸡适合熬高汤,但家常喝要鲜,还是小一点的散养母鸡好——肉嫩,汤清,老人孩子都能喝。”
第二步:处理鸡要“狠”,去掉脏东西才不腥
张师傅接过鸡,抄起剪刀“咔嚓”剪开肚子,一边掏内脏一边说:“好多人家炖鸡汤腥,就是没处理干净。鸡屁股一定要剪掉,那是淋巴,藏着脏东西;还有鸡肚子里的油脂,别留太多,撕掉表面的黄油,不然汤会腻。”
接着他把鸡放进盆里,用清水冲了三遍,又泡了十分钟:“泡出血水,比焯水还管用。你之前是不是直接冷水下锅焯?难怪汤浑。”我点头如捣蒜——原来之前第一步就错了。
第三步:焯水要“稳”,浮沫撇干净才清澈
处理好的鸡沥干水分,张师傅往锅里倒了冷水,加两片姜、一勺料酒:“焯水一定要冷水下锅,让肉里的血沫慢慢渗出来。要是热水下锅,肉一下子收紧,血沫锁在里面,汤能不浑吗?”
水烧开后,表面浮起一层灰白色的浮沫,张师傅拿着勺子慢慢撇:“要撇到没有浮沫为止,不然汤还是浑。你看,撇干净的汤,清得能照见人。”
第四步:炖鸡要“懒”,火候到了自然鲜
张师傅把鸡放进砂锅,加满开水——不是冷水,是刚烧的开水:“砂锅炖鸡必须加开水,温差太大,肉会收缩,变柴。”然后他只放了三片姜、两根葱结,连八角桂皮都没放:“别加那些乱七八糟的香料,抢了鸡的本味。好鸡不用补,炖出自己的香才对。”
大火把汤煮沸,张师傅转了最小火,盖子留了条缝:“火要小,让汤保持‘微沸’的状态,别滚得太厉害——滚得越凶,汤越浑。盖子留缝,蒸汽能跑出去,汤才清。”
我盯着砂锅,看里面的汤慢慢从浑变清,飘起淡淡的油花。张师傅说:“炖一个半小时就行,超过两小时,鸡肉就老了。你看,鸡皮还是紧绷的,肉还没散,这才是嫩。”
最后一步:调味要“淡”,突出本味才好吃
起锅前十分钟,张师傅加了一小勺盐:“盐要最后放,不然肉会柴。你之前是不是提前放盐?难怪鸡肉咬不动。”又撒了点白胡椒粉:“提鲜的,不用多,一点点就行。”
盛汤的时候,我凑过去闻——没有腥味,只有鸡肉的鲜香,飘着一层薄油,清得能看见里面的葱结。夹一块鸡肉,嫩得一夹就碎,连鸡胸肉都没柴;喝一口汤,鲜得掉眉毛,连汤底的葱香都裹在里面。
那天晚上,老公喝了两大碗,说“比外面卖的鸡汤鲜十倍”;孩子抱着碗不撒手,连鸡骨头都啃得干干净净:“妈妈,明天还炖这个好不好?”
张师傅的话我一直记着:炖鸡汤不是“熬”,是“养”——把鸡处理干净,用对火候,让它把自己的鲜味慢慢释放出来。不需要加昂贵的药材,不用复杂的调料,就是一把米、一把葱的事儿,却能炖出最暖的家的味道。
现在这道鸡汤成了我家每周的固定节目,周末炖上一锅,老人喝着润喉,孩子喝着长个子,老公喝着补力气。其实最开心的不是汤有多鲜,是看着家人捧着碗的样子——再普通的食材,用心做,就是最暖的饭。
你家炖鸡汤有什么小秘诀?或者想知道张师傅的其他拿手汤?评论区聊聊,下次我去请教~
下一篇:原创 炸油条,油温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