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见习记者 王浩 冯沛然
正值国庆假期出游高峰,“想你的风又吹到了这里”的网红牌、标配的老酸奶与臭豆腐、相似度极高的古镇商业街……不少游客在出行中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恍惚感,“景区同质化”也随之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近日采访了普通游客、资深旅游博主及文旅领域学者,倾听不同群体的观察与思考。
旅游博主:同质化本质是“商品同质化”,需辩证看待
“说旅游同质化是‘伪命题’,并非否认其存在,而是要看到背后的人群差异与经营逻辑。”常年行走各地的旅游博主小黑诸鸣,一语道破他对景区同质化的核心看法。
在他眼中,常感慨“景区都一样”的,多是高净值或中净值人群——这类人群有时间、有财力频繁出行,见多了相似的打卡场景,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小黑诸鸣认为,从全国范围看,旅行资源分配仍不平衡,对低旅行频次人群而言,即便是“同质化”的内容,也属新鲜体验。
“不分产地的‘老酸奶’、随处可见的‘臭豆腐’,以及印着网红标语的打卡牌”,在小黑诸鸣看来,景区同质化的本质是“商品同质化”。这些产品净利润高、易复制,既能快速满足部分游客需求,对经营者而言,也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与更小的风险。
但他也提醒,当此类“复制粘贴” 的商品成为景区主流,往往标志着其“生命力已走到后半程”,这意味着景区放弃了对本地特色的挖掘,而特色产品又因认知度低、利润薄,很难与标准化网红品竞争。
游客:期待在地化与互动性体验,建议借鉴“盲盒思维”
“现在去景区,新鲜感越来越低了。”经常出游的游客乐乐(化名)感受很直接:一方面是自己的“体验阈值”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许多景区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走进去就知道下一家店卖什么,毫无惊喜感。”在乐乐看来,景区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唯标准答案是从”——为降低试错成本,很多景区直接套用现成模板。比如明清风商业街,普遍复制着“糕点+网红奶茶+汉服租赁”的店铺组合,模式化痕迹明显。
不过,乐乐也遇到过“反同质化”的惊喜:西安大唐芙蓉园推出的“飞花令”互动、“不倒翁小姐姐”表演,曾让他真切感受到文化与体验的巧妙融合。可不出意料的是,这些创意很快也“现身”在了其他景区。
“真正的特色,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乐乐坦言,能吸引他的,是在地化体验的独特魅力:比如引入本地的非遗展示、民俗活动;还可以在挖掘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游玩体验的互动性,像“演员cos李白与游客对诗”那样,让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变为“深度参与”。
在乐乐看来,景区同质化也是“流量焦虑”的体现。“没必要逼着游客去网红打卡点,不如给大家自由探索的空间。”他建议,景区可借鉴当下流行的“盲盒思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角落”,这或许是获取“新流量密码”的尝试。
对于未来景区,乐乐期待:“希望它们能‘各有各的样子’——人文景区能让人读懂历史故事,自然景区能让人放慢脚步欣赏风景,让旅游真正回归体验本身,而非赶场式打卡。”
专家:同质化是时代产物,细节与专属文化符号是破局关键
“在新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景区同质化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没必要因此过度焦虑。”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孙竞分析,如今信息传播速度今非昔比,一个景区的网红设计,可能几天内就会被全国同行知晓;再加上工业生产能力提升,网红牌等 “标准化道具”可快速批量复制;而景区为规避经营风险,自然会优先选择“已被验证可行”的模式。
但孙竞也同样没有回避同质化的负面影响:对景区经营者而言,“千景一面”会逐渐消解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时间久了便会陷入“谁都没特色”的混战;对游客来说,旅游的核心诉求之一是满足好奇心、获得精神放松,可若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臭豆腐摊和网红标语,这种“获得感”会大打折扣。
那么景区该如何在同质化浪潮中实现破局?
“很多人觉得模式一样就只能同质化,实则大有不同。”孙竞认为,细节差异往往能打破僵局:同样是做网红打卡牌,有的景区只简单印一句流行语,有的却会结合本地历史典故改写文案;同样是卖文创,有的景区只售卖现成的钥匙扣,有的却会将本地非遗技艺融入其中,让产品自带“地域辨识度”。
“风口总会过去,最重要的是找到景区专属的文化符号。”孙竞发现,不少景区经营者存在“灯下黑”问题——守着自身特色却未能察觉。
“每个景点都有专属标签,关键是要把它挖掘出来,再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相连接。”他以安仁古镇为例,全国古镇多走“商业街+小桥流水”路线,而安仁古镇却把“博物馆群落”搬了进来,恰好契合了当下游客“慢体验、深感受”的需求,如此才能让景区走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