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是位于西非的一个国家,紧邻几内亚湾和大西洋,土地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300万,99%的人口为黑人。自从1471年开始,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轮番殖民这里,英国给它起了“黄金海岸”这个名字,因为这里的黄金丰富得像沙子一样。 加纳的黄金储量是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南非,拥有超过1.13万吨的黄金。此外,加纳还有大量的石油和钻石储备。尽管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加纳民众依然生活贫困,约28%的人每天的收入不到1.25美元。加纳于1957年3月6日获得独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但即便如此,经济依然受制于外资,尤其是在矿产开采和设备进口方面,本地人只能捡些零头。
加纳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水资源的匮乏。南部热带地区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但由于蒸发量较大,水很难渗透地下。北部的草原地区降水更少,水资源更加紧张。地表水源如河流和湖泊常因污染而不适合饮用,居民常因饮用这些水源而患上疟疾、霍乱等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寿命。 加纳的地质条件与中国差异较大,南部即使挖掘几米就能找到水源,但在北部,必须深挖50米以上才能找到水脉。然而,加纳并没有足够的设备来进行深井钻探。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只关心掠夺资源,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即使独立后,加纳政府也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缺口,难以解决水资源问题。 中国在加纳的投资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进军加纳的金矿、石油和铝土矿等行业。不同于某些国家仅关注资源的开发,中国企业注重民生问题。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开始帮助非洲建设基础设施。2015年,中国政府关注到加纳的水资源危机,决定提供援助,在加纳6个省的832个村庄打1000口水井。 这个项目由江西中煤建设集团负责,2015年12月开始施工。这项工作不仅是为了提供水源,更是为了改善加纳人民的生活质量。项目选址集中在偏远地区,施工难度大。由于加纳北部的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工作一开始进展缓慢。钻井队伍遇到硬岩、深水层等问题,很多时候连续钻探几口井都没有水。为了找到水脉,他们不得不扩大勘探范围。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的援建团队依然坚持下去。高温潮湿的环境、恶劣的公共卫生条件和频繁的疾病挑战着工作人员的身体,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施工队不仅要克服地质难题,还要面对运输设备的困难,雨季的洪水和旱季的高温使得工作更加艰难。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第一批水井终于成功打通,村民们看到清澈的水流出来,喜出望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井的建设效率不断提高,施工队从最初5天才能打成一口井,到后来每天能打通一口井。到2018年,项目提前完成,成功为1092个村庄打上了水井,覆盖了10个省。水井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配备了储水塔和水泵系统,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 这一项目对加纳的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饮用水源的改善,霍乱、腹泻等水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孩子们不再因打水迟到,学校的出勤率提高,妇女也省去了打水的重担,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家庭工作中。水井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加纳的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中国团队还培训了当地人员,教授他们如何维护水泵和更换零件,确保水井能够长期使用。项目完成后,加纳人民对中国援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的帮助是真诚的,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中国的援助不仅改善了加纳的基础设施,还加深了中加两国的友谊。 在中国的帮助下,加纳的铝土矿资源得到了开发,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促进了中加经济关系的发展。2019年后,中国企业还参与了加纳的铁路、公路建设,为加纳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支持。加纳的经济逐步发展,贸易额也随之增加。 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加纳逐渐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尤其是在铝业方面的突破,为加纳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在加纳的投资不仅限于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两国的合作不仅推动了加纳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到2025年,加纳的铝土矿开采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铝土矿的产量将达到200万吨。中加双方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中国的投资不仅帮助加纳解决了水资源问题,还为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加纳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一切,都是中加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