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一次宫廷政变,也是疑团最多、争议最大的事件之一。它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秦王李世民成为胜利者,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当场杀死,一个月后,高祖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关于这场政变的缘由,正史的说法几乎一致:太子李建成无能昏庸,因妒忌李世民的功绩,多次联合李元吉密谋加害。李世民则一再忍让,直到最后被逼无奈才反击。李渊没有阻止兄弟相残,是因为自己曾许诺过李世民太子之位,如今食言,心存愧疚,所以政变结束后立刻把皇位交给他。
但事实真如史书所写吗?研究历史的乐趣就在于探寻不确定性。所谓“成王败寇”,胜利者总是有权书写历史,美化自己、贬低对手,借此证明自己的合法与正统。因此,正史的记载未必就是全部真相。
事实上,太子李建成并非一无是处。在唐朝建立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只不过李世民的军功更加突出。政权稳固后,兄弟之间的权力矛盾不可调和,最终演变为生死对决。李世民先发制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敦煌曾出土一块常何的墓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常何是唐初名将,早年在瓦岗寨起义,几经辗转,最终归附李世民,并在其麾下效力。墓碑记载:在武德七年,也就是政变前两年,常何就被李世民调回长安,安插在玄武门,并得到金刀和黄金作为赏赐,用来收买禁军。由此可见,李世民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划政变,常何在当天更是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样看来,李建成虽然与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矛盾激烈,但他并没有动过弑兄之心。他或许天真地以为兄弟之间的冲突不会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然而,李世民在权力面前展现出的果断与冷酷,远超他的想象。他不仅在政变中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还连带屠戮十多位侄子,并最终迫使父亲李渊退位。
对李世民的评价,也因此存在两面性。你可以说他是被局势所迫,不得不出手;也可以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作为一代明君,他无疑功勋卓著。但作为父亲的儿子、兄弟的兄长,他的残忍与冷酷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