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前夕,陕西广播电视台来渭开展乡村旅游专题拍摄工作。记者 郝豆 摄
陕西网讯(记者 郝豆)国庆、中秋双节前夕,陕西广播电视台专题采访团走进渭南,深入蒲城、白水两地乡村,以镜头捕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提前为游客探秘渭南乡村旅游的新体验、新亮点。此次专题拍摄以“寻味渭南,乡遇千年”为核心,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联动,让千年文化底蕴与乡村烟火气息在镜头前深度交融。
蒲城:让唐韵非遗“活”在乡村日常
蒲城的乡村之旅,是历史与生活的完美交融——让千年唐韵、红色记忆、传统非遗融入乡村日常,成为游客可感、可玩、可体验的鲜活场景,也让深厚人文底蕴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采访团的蒲城行程从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开启:馆内陈列的实物、影像资料静静讲述着革命故事,斑驳的旧物、详实的史料让红色记忆变得具体可感,采访团循着展陈脉络,记录下这段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历史,也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先辈精神。
来到清代考院博物馆。这里“穿汉服、模拟赶考”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游客换上长衫、手持毛笔,走进古色古香的号舍,提笔书写“考卷”,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读懂科举文化的厚重与趣味,镜头里定格下大家专注书写、互相探讨“考题”的生动画面。
走进孙镇阿坡酱油作坊,乡村里的“非遗体验”更添烟火气。传承百年的古法酿造工艺清晰呈现:黄豆经选料、清洗、发酵、晒制等多道工序,在陶缸中历经时间沉淀,慢慢转化为醇厚鲜香的酱油。游客可触摸传统技艺背后的传承密码,感受“时间的味道”。
蒲城桥陵神道上,唐代石刻气势磅礴,石狮昂首挺胸、石马线条流畅、石翁仲神态庄重,仿佛将盛唐的恢弘气象定格在田野间。采访团镜头缓缓扫过石刻细节,从衣纹褶皱到神态表情,记录下千年文物传递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这份盛唐印记更直观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白水:在汉字根脉与酒香里,触摸千年文明
走进白水县,采访团聚焦的不仅是乡村风光,更是藏在其中的千年文明印记——从汉字发源地到酒文化故里,让文化可看、可感、可体验。
仓颉庙景区,是触摸汉字根脉的核心地,千年古柏虬枝舒展、静静矗立,鸟迹书碑上的古老符号镌刻着华夏文明的最初密码,导游生动讲述仓颉造字的传说,让游客在行走间与先民智慧对话。
文化之外,白水的“千年味道”藏在杜康村的酒香里。作为酒圣杜康的故里,这里因“秫酒酿造法”发源地闻名遐迩,杜康沟遗址内,杜康泉、杜康庙、杜康墓等遗迹静静矗立,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千年酿酒史。杜康村也正以“酒文化+乡村旅游”模式,成为渭南文旅融合的新亮点,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添砖加瓦。
文旅融合提质升级,渭南乡村邀客“国庆打卡”
此次陕台专题拍摄,不仅记录了蒲城、白水的乡村之美,更展现了渭南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从蒲城以“旅游+”串联红色记忆、科举文化、非遗技艺与唐陵资源,到白水仓颉庙联动周边景区打造“汉字文化旅游线”;从景区服务优化,到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特色品鉴的内容丰富——渭南正通过“资源整合+体验创新”,让乡村旅游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参与热度”,让千年文化在乡村场景中“活”起来。
渭南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蒲城、白水的实践是渭南文旅融合的缩影。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两地将持续优化旅游服务,推出更多特色体验活动,诚邀游客走进渭南乡村:在蒲城探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穿汉服“赶考”、学古法酿酱油、看桥陵唐韵,在仓颉庙寻汉字根脉、在杜康村品千年酒香,于烟火气中“乡遇千年”,收获不一样的假期记忆。
摄制组在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取景。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取景。记者 郝豆 摄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记者 郝豆 摄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记者 郝豆 摄
杨虎城将军故居。记者 郝豆 摄
杨虎城将军故居。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清代考院取景。记者 郝豆 摄
蒲城清代考院。记者 郝豆 摄
蒲城清代考院内景。记者 郝豆 摄
蒲城清代考院。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孙镇阿坡村酱油作坊取景。记者 郝豆 摄
阿坡村酱油作坊产品展示。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孙镇阿坡村酱油作坊取景。记者 郝豆 摄
蒲城孙镇阿坡村酱油作坊。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桥陵取景。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桥陵取景。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蒲城桥陵取景。记者 郝豆 摄
蒲城桥陵。记者 郝豆 摄
蒲城桥陵。记者 郝豆 摄
摄制组在白水仓颉庙取景。
摄制组在白水仓颉庙取景。
下一篇:国庆、中秋假期出游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