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发布,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因直指“茶位费”“预制点心”等消费痛点,未及出台已收获一片叫好声。这部看似“舌尖上”的法规,实则是一部以精细规则推动文化传承的样本之作。
掌声首先源于草案的“接地气”。草案剑指“茶位费名不符实”“预制冒充现做”等长期存在的消费堵点,要求茶位费必须提供多种茶叶选择与相应服务,并强制商家明示点心制作方式,实行差别定价。此外,这不仅有力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更是用规则为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撑腰”,守护那份弥足珍贵的“锅气”与匠心。
更深层的智慧,还在于立法对“和而不同”的追求。草案并未简单地禁止预制点心,而是通过“明示+差别定价”这一精巧的制度设计,在效率与匠心、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限。这既包容了市场的多元选择,也为传统技艺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向上的通道,体现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治理思路,让“一盅两件”的经典风味不至于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褪色。
从“饮茶”到“立法”,广州此举的标杆意义远超一餐一饭。它清晰地昭示:守护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烟火气,不能仅靠情怀呼吁,更要通过精细、包容且充满远见的规则创新,这部为早茶量身打造的规定,本身就是一碟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奉上的“精致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