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中秋: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人们发明了月饼!
提到月饼,你或许会想到广式的流心、苏式的酥皮,但在一众月饼品类里,有一款藏着 “老时光味道” 的白土月饼,凭借着柴火烤制的独特香气和手工制作的匠心,不仅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被不少食客称为 月饼界的“天花板”。
如今,新式月饼层出不穷,但深深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还是小时候老月饼那种纯粹的家乡味。
老韶关人都说, 吃过白土月饼,才算中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土月饼的世界,解锁它让人念念不忘的秘密。
手工雕琢:白土月饼的 “古法密码”
白土月饼的制作,从面粉到成品,每一步都透着老手艺的讲究,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是选料,讲究 “天然本味”。面粉要选筋度适中的小麦粉,猪油得是土法炼制的,连糖都偏好颗粒感十足的绵白糖,这样做出来的饼皮才够酥、内馅才够香。接着是和面,老师傅会根据当天的温度、湿度调整水油比例,双手反复揉搓、按压,直到面团变得细腻光滑,能轻松捏出形状却不粘手 —— 这一步全凭经验,机器的固定程序根本无法精准把控。
包馅更是考验功夫。取一块面团擀成薄皮,放上满满咸蛋黄、莲蓉、豆蓉、五仁等调配的传统内馅,然后像裹包子一样慢慢收口,再用特制的木质模具按压成型。按压时力度要均匀,既要让图案清晰立体,又不能把饼皮压破,每一个月饼都带着手工的温度和独特的纹路。
柴火烤制:现代电炉无法复刻的 “灵魂香气”
如果说手工制作是白土月饼的 “骨架”,那柴火烤制就是它的 “灵魂”—— 这也是现代机器生产永远无法复刻的关键。
白土月饼的烤炉是传统的土灶,燃料要用当地的果木柴。果木燃烧时不仅温度稳定,还会释放出淡淡的果香,这些香气会慢慢渗透到月饼里,让饼皮多了一层自然的清甜。烤制时,老师傅要守在炉边,每隔几分钟就转动一次烤盘,确保每个月饼受热均匀。火候的把控更是 “凭感觉”:火太旺,饼皮会烤焦;火太弱,内馅的香气又出不来。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才能烤出外皮金黄酥脆、内馅软糯香甜,还带着淡淡柴火香的白土月饼。
对比现在的电炉烤制,虽然温度精准、效率高,但少了柴火的天然香气,也少了人工把控火候的 “灵活性”,烤出来的月饼总觉得少了点 “烟火气”。很多吃过白土月饼的人都说:“就是这股柴火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外婆做的月饼味道。”
从家常美味到市级非遗:它凭什么?
白土月饼原本是当地人家中秋前后的家常美味,为何能一步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案就藏在 “坚守” 与 “独特” 里。
一方面,它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技艺。从选料、和面、包馅到柴火烤制,几乎没有借助现代机器,每一个环节都延续着老一辈的做法。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坚守本身就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它有着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白土老手艺人的 “手感”“火候感”,共同造就了白土月饼的独特口感,这种 “地域性” 正是非遗的核心价值之一。
2018 年,经过层层申报和评审,白土月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老手艺的认可,更是对传统味道的保护 —— 它让更多人知道,在工业化生产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款靠手工和柴火 “烤” 出来的月饼,藏着中国人对中秋的独特记忆。
中秋快到了,如果你也想尝尝这口 “非遗味道”,不妨找一块白土月饼。咬下一口,酥皮掉渣,内馅香甜,还有淡淡的柴火香在嘴里散开 —— 那不仅是月饼的味道,更是老手艺的温度,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中秋记忆。
寻味指南把百年中秋味带回家
推荐方式一:亲临白土老街
漫步白土老街,每家饼厂都飘着浓浓饼香。你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还能直接下单新鲜出炉的月饼。
图文 | 曲江区融媒体中心
编排 | 钟敏群
编辑 | 李惠娣
责编 | 黎晓新
上一篇:烟台市红色旅游线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