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所以被称作精致之城,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女人们,男人们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尤其是爷叔们。那年电影《爱情神话》火爆一时,里面有个老乌,可以说从里到外透出上海老克勒的气质。看完这个电影不久,在一次小聚会上,我就见到这么一位:穿着得体,面容精致,雪白的衬衣领子里面掖了条小花丝巾,大家说他像老乌,他很开心地表示:你有眼光,我确实像。很自豪。
我那天在公交车上见到的这位爷叔,着装上其实算很朴素,长袖白衬衫虽然干净但显然有年头了,卡其色的裤子也很旧了,大热天的,戴了一副白手套,也是那种很简单的白布手套,很普通的一位退休多年的爷叔形象。不太普通的是,他的精致不是体现在着装上,而是在他的行为里。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在全民手机的时代,已然很另类了。更另类的是,他捧的是一本全英文书,书很旧了,是那种很轻的新闻纸的薄本书,字母小得戴个花镜应该根本就不管用。而且他还坐了个倒座,实在不适合看书。但他就那么看着,一点也不违合。车快到站了,他把书合上,那本书是包了书皮的,也不是新包的,书皮已经发黄,也相当破旧了。书皮上书名是手写的,很漂亮的斜体英文,可惜我没看清。他收起书,收起眼镜,向车门走去,跟他坐一起的奶奶也一同走过去,二老无言,很默契地互相搀扶着下了车。于我,这个场景很有意思,甚至有点震撼。我坐在继续行驶的公交车上用胡思乱想打发时间,一会儿觉得这可能就是上海人的腔调吧,一会儿又觉得,这个爷叔,真真是人生榜样,活到老学到老。
这一站是新华路上海影城的位置,我想起上一次来上海时,也是在这个公交车上,也是在这个位置,看到一位站在路边等红绿灯的爷叔,大约六十岁的样子。他之所以吸引了站在公交车上的我的目光,是因为晴朗的天气里,他臂上挂了一把长柄黑雨伞,身穿一件浅灰色布长袍,黑亮的皮鞋,他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在上海影城的这个路口,像是从大银幕上走下来的人物,让人瞬间恍惚。
上海是咖啡之都,咖啡馆星罗棋布,也有一些小小的甜品店,里面会放几张小小的桌子,让人们休憩、品甜品、喝咖啡。逛街累了,我走进一家红宝石,里面的奶油小方很得我偏爱。这种甜品店的咖啡性价比高,本地人也常常光顾。我买好咖啡和奶油小方,发现每一张小桌子都坐了人,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以爷叔居多,一看就是住在周边的居民,他们穿着比较随意,面前放着一杯咖啡,有的在品尝,也有的在小声聊着闲天。
我正想着既然没有位置要么打包带走好了,有个爷叔示意我过去与他拼桌,我表示了谢意,坐了过去。在我印象中,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聊天的,是北京大爷,不是上海爷叔,但凡事总有例外,这位挺健谈:“来上海旅游的哦,上海好吗?”“好!”“哪里来的?”“北京。” “北京也好呀!”“北京没有红宝石。”“那还是上海更好些。”爷叔抿了一口咖啡,露出满足的笑意,也向我传递着轻松和温暖。
作为上海腔调的重要组成部分,爷叔们的存在,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