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29日报道:从《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到《何以敦煌艺术大展》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特展》,2025年的上海文博市场持续“上新”,让市民足不出“沪”便能对话世界文明与中华瑰宝。如今,又一重磅展览即将登场,有着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将以《云海相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的形式“空降”上海,为这座城市的文旅体验再添一笔。
作为北魏王朝开凿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坐落于山西大同,依山绵延一公里,现存254个窟龛、45座主要洞窟与59000余尊造像,既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近日,该特展新闻发布会在虹口区今潮8弄举行,展览由云冈研究院主办,多单位协办承办,将于10月10日在上海趣看美术馆及今潮八弄启幕,以“户外+室内”双展区联动、数字科技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模式,为观众带来兼具学术深度与沉浸体验的文化盛宴。
全球最大1:1“音乐窟”落位上海
走进今潮八弄户外展区,一座1:1还原的石窟模型格外醒目——这便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体验之一:云冈第12窟“音乐窟”的复原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云冈石窟单体复原工程首次走出博物馆。站在窟前,宽大的窟门与真实石窟别无二致,粗犷的岩石肌理仿佛从大同武州山直接“平移”而来,视觉冲击力十足。
跟随讲解员步入窟内,岩壁上密密麻麻的雕刻渐次清晰:数十位伎乐天人或坐或立,手中所持乐器涵盖中西——既有琵琶、阮咸、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也有筚篥、横笛、排箫等兼具西域风格的吹奏乐器,更有细腰鼓、铜钹等打击乐器。
这些伎乐天人神态各异,有的低头调试琴弦,有的抬首吹奏乐曲,身旁还环绕着飘带翻飞、随乐起舞的飞天造像,共同构成了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最早宫廷交响乐团”的艺术场景。
讲解员指着一处造像介绍,为还原这些细节,技术团队采用毫米级三维激光扫描,连岩石表面的风化痕迹、造像的细微裂痕都精准复刻。窟内还循环播放着依据北魏乐律复原的乐曲,空灵的旋律与雕刻的“乐手”相映,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伎乐齐鸣的佛国世界。
科技助力文物“唤醒”
除了“音乐窟”的复原,展览室内展区还藏着另一大惊喜——消失千年的云冈西立佛复原像首次在上海公开展出,让观众直观感受科技为文物保护带来的突破。
1992年,考古人员发掘出众多西立佛残损石块,云冈研究院以此为基础,借助三维扫描、数据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再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建模,完成了西立佛的虚拟修复,并制作出缩小比例的3D打印复原像。
站在这尊复原像前,观众既能看到残损石块拼接的历史痕迹,也能透过精准复原的造型,探寻西立佛从北魏开凿、历经沧桑到当代“重生”的“前世今生”,直观感受科技为文物保护带来的突破。
在西立佛展区周边,多个展柜还陈列着从云冈研究院运来的珍贵文物:有北魏时期雕刻的佛头残件,面部的微笑线条柔和温润;有刻满经文的石碑拓片,字迹遒劲有力;还有仿制的古代工匠使用的凿子、磨石等工具。这些文物与数字化复原成果相互呼应,既展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厚度,也让观众看到从“残破”到“完整”、从“静态”到“活态”的文化传承过程。
此外,展厅内还设置了沉浸式多媒体光影厅,让观众用30分钟完成一场“穿越1500年”的文化之旅。“光息”的内容创意源自云冈石窟的传统乐器、经典纹样与传承故事。观众可以在此“穿越”回北魏时期,通过激光雕刻技术亲历千年石窟的开凿场景,也可以于佛窟深处仰望精妙造像的变化流转,还可以体会学者与艺术家们对文化遗产的持续守护与再创,如同观赏一幅流动的云冈艺术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