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近年来,餐饮圈出现一种声音,将湘菜冠以“霸凌者”之名。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湘菜这几年的强势发展,挤压了其他菜的生存空间。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误解了湘菜。
湘菜的“强势”,源于其锅气十足风味契合大众味蕾、标准化体系助力连锁扩张以及新鲜现炒带来的人间烟火气。
就连罗永浩这样挑剔的“网络大V”,都被“锅气十足”的湘菜所征服。
试想,若湘菜真有“霸凌”之举,以罗永浩敢说敢干的性格,又怎会主动为其 “站台”?
从以前的“湘老七”,
到现在市场占有率第一
长期以来,湘菜都被冠以“下饭菜”,甚至“廉价”的标签。
所以,以前大家都觉得湘菜的辣难登大雅之堂,在各大菜系中也排名靠后。
然而,在时代浪潮下,正是这份对“下饭”根基的坚守与匠心打磨,让湘菜凭借其无可替代的烟火气和独特魅力,逐渐征服了全国食客的味蕾。
从八大菜系的动态来看,湘菜的发展速度惊人。这几年来,当其他菜系略显停滞时,湘菜却在逆流而上。
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从2022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到2024年的17.6%,再到2025年的18.5%,超过川菜(16.1%)和粤菜(16.2%),呈现“菜系盟主”风范。
这份增长并非偶然,头部湘菜馆的扩张轨迹便是最佳佐证。
西安的兰湘子餐厅在华中、华东地区扩张,成为该地区的领头羊;深圳的农耕记陆续进驻北京、香港,又在海外市场开出30家店,妥妥地中国餐饮出海领先品牌;费大厨更不用说,占据各大城市高地,在非川菜不吃的程度,都把辣椒炒肉做到了热度榜第一。
从以前认为的“湘老七”,到现在市场占有率第一,这种转变让各大菜系认为正是湘菜的强势,从而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产生了湘菜是“霸凌者”的错觉。
湘菜崛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非“霸凌”所致
事实上,湘菜从来不做霸凌者,从区域性菜系成长为全国性热门菜系,这背后是消费者用舌尖投票的结果。
首先,湘菜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香、辣、鲜”作为湘菜出圈的三大密码,完美契合当下年轻一代“痛并快乐着”的解压需求。
口味介于川菜的“麻辣”与粤菜的“清淡”之间,适应性更广,这种独特的口味风格满足了现代人对美食的多元化追求。
比如辣椒炒肉、剁椒鱼头、小炒黄牛肉等,香辣开胃,超级下饭,成为“干饭年代”的超级大单品。
其次,湘菜讲究新鲜现炒,锅气十足,这是湘菜区别于不少菜系的关键特质,更是其抓住消费者味蕾的重要抓手。
明档厨房里师傅颠勺的身影、刚出锅时冒着热气的菜品,既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期待,也带来了踏实的安全感。
这份对现制风味的坚守,让湘菜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持续收获消费者的青睐。
菜系各有所长,
湘菜与其共生共荣
其实,湘菜的发展并非以挤压其他菜系为代价,相反,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了各菜系的共同进步。
这种共生首先体现在对其他菜系菜品的创新活化上。臭鳜鱼本是徽菜的经典代表,湘菜人改良出“湘式臭鳜鱼”后不仅收获湘地消费者喜爱,更让原本局限于皖南的臭鳜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了 “一道菜带火两个菜系特色” 的互相促进效果。
在与粤菜的融合中,这种双向互动更为鲜明。一方面,新长福、最湘等主流湘菜品牌以湘菜的“辣椒炒” 技法赋能海参,打造出 “辣椒炒海参” 这一兼具湘味爽利与粤式鲜美的招牌菜;像宴长沙、十三亩地渔村则对粤菜经典 “佛跳墙” 进行改造,推出 “湘式佛跳墙”,成为门店吸引多元客群的亮点。
另一方面,不少粤菜品牌吸收湘菜特色,在菜式中适度加入小米辣、泡椒等食材,推出“粤式辣椒炒肉”“酸辣广式肠粉” 等创新菜品,让两种菜系在碰撞中拓展了口味边界。
湘菜与淮扬菜的共生更蕴含深厚历史渊源。谭延闿的家厨曾经将淮扬菜的烹饪技艺与湘菜结合,推动湘菜湘精致化方向发展,而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湘菜的经典菜品也反哺淮扬地区。剁椒鱼头以“鲜辣开胃、食材鲜活” 的特质传入江苏、安徽等地,当地餐馆结合淮扬菜 “清淡打底” 的习惯,微调辣度后推出 “淮扬版剁椒鱼头”,既丰富了淮扬菜的口味选择,也让湘菜的 “辣文化” 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事实上,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口味的菜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湘菜的兴起并没有导致其他菜系的衰落,而是共同做大了餐饮市场的“蛋糕”,让整个餐饮行业形成 “百花齐放” 的生态。
湘菜从来不做“霸凌者”,它只是在时代浪潮中,凭借自身的烟火气与创新力,赢得了食客的 “舌尖投票”。真正能长久立足的风味,永远不是靠“挤压他人”来发展,而是靠对自身特色的坚守、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