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俄罗斯回来,朋友问我花了多少。
我说,没超预算,甚至比去三亚还省。
可他们不信,说我眼神变了,像是被什么狠狠撞过一下。
我说不清那种感觉,直到坐在回国的飞机上,翻相册看到一张超市小票,一瓶矿泉水十五块,一杯拿铁九块八。
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花得少,是我在那里,把“贵”和“便宜”的概念,彻底弄丢了。
第一天,我在莫斯科街角喝到了人生最便宜的一杯咖啡。
落地那天有点冷,风像刀子刮脸。我在地铁口拐角找了家小店,想买杯热咖啡暖身子。
菜单上写着“Large Latte 220卢布”,我掏出手机一换算不到十块钱。
我愣了一下,心想是不是标错了。
可服务员动作利索,咖啡机哗哗响,三分钟端上来一大杯,奶泡细腻,温度刚好。
我小口喝着,走在冬日的涅瓦大街上,心里美滋滋:这要是国内,起码二十八。
可两小时后,我在便利店想买瓶水。
500毫升的矿泉水,标价350卢布,折合人民币十五块。
我站在货架前,差点笑出声。
水比咖啡贵?这地方是不是把咖啡豆当土豆种?
后来我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个例。
在俄罗斯,街边咖啡连锁像便利店一样密集,价格常年稳定在200到250卢布。
而瓶装水,尤其是进口品牌,动辄翻倍。
当地人早就习惯了,他们喝水要么接自来水,要么买大桶装。
至于小瓶水?那是旅游区才卖的“纪念品”。
第二天,我学会了用伏特加解决人生困惑。
在超市转了一圈,我被彻底教育了。
伏特加,随便一瓶,一百八到三百卢布,折合人民币十二到二十块。
货架上摆得整整齐齐,像国内的农夫山泉。
旁边大爷推着车,直接拎两瓶放进筐里,动作自然得像在买酱油。
我咬牙买了一小瓶,结账时差点以为收银员打错了。
这价格,在国内连杯瑞幸都换不来。
不过话说回来,在俄罗斯要是不小心身体有点小状况,想买点好东西可不容易。
就比如有的男性有点那方面的小问题,国内还能淘宝上买瑞士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解决,而在俄罗斯,你压根儿就别想了。
可一转身去水果区,心又凉了半截。
一小盒草莓,350克,标价890卢布,折合人民币六十块。
我盯着那盒红艳艳的果子看了半天,最后默默放回去了。
牛肉更离谱。
一公斤西冷要三千多卢布,算下来快两百人民币。
我在冰柜前站了五分钟,最终选择投降,转头买了三包酸黄瓜。
那天晚上,我坐在民宿沙发上,就着伏特加啃黑面包配酸黄瓜。
朋友发微信问:“你这是去旅行,还是去体验沙俄流放生活?”
我回他:“我倒是想精致点,可钱包不允许。”
第三天,我在超市找了一小时酱油,最后买了马用护发素。
我想煮碗面,可翻遍厨房没有调料。
出门直奔超市,心想这总该有吧。
结果我转了三圈,酱油没找到,货架上全是酸黄瓜罐头。
大的小的,圆的扁的,玻璃瓶塑料瓶,口味还分辣味、蒜味、烟熏味……
我一度怀疑自己走进了“酸黄瓜主题超市”。
我问售货员:“酱油在哪里?”
她指了指调料区,我过去一看,全是一排排深色酱料,标签全是西里尔字母,根本看不懂。
最后随便拿了一瓶颜色像酱油的,回家一尝是甜菜酱。
不死心,我又去找洗发水。
结果一整排货架,全是“For Horses”马用护发素。
包装上画着油光水滑的骏马,写着“深层滋养,强韧鬃毛”。
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售货员路过,看我犹豫,热情推荐:“这个很好,很多人买回家自己用。”
我拿着那瓶“马用”护发素走到收银台,心里五味杂陈。
不是买不起,是根本没得选。
在国内,我们烦恼的是选择太多;
在俄罗斯,烦恼的是,你只能接受它给你的。
第四天,我被一份土豆泥治好了节食妄想。
听说本地餐馆分量大,我特意点了个最简单的:土豆泥配香肠。
服务员端上来时,我整个人懵了。
那不是一份土豆泥,是一座小山。
盘子大得像洗脸盆,土豆泥堆得冒尖,上面淋着肉汁,旁边香肠有我小臂那么长。
我埋头吃,吃到一半就撑得直不起腰。
隔壁桌一个大叔,面不改色地吃完一整只烤鸡,又点了一份甜点。
我看着他,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战斗民族的胃”。
后来我问老板:“这分量,正常人吃得完吗?”
他耸耸肩:“我们不觉得这算多。”
我终于懂了。
在中国,我们讲究“适量”“精致”“小份控卡”;
在俄罗斯,吃饭不是为了美,是为了扛过冬天。
热量就是安全感,吃饱才叫尊重食物。
第五天,出租车司机对我说:“你们中国游客,花钱像在庆祝。”
临走前打车去机场,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
看我行李里有两瓶伏特加,他笑了:“你们中国人最喜欢带这个回去。”
我说:“便宜嘛,国内贵。”
他摇摇头:“可你们买得太多,一买就是五六瓶。”
他顿了顿,说:“我们看着挺开心的,觉得你们过得真好。”
这句话让我愣住了。
在国内,我天天抱怨房租贵、奶茶贵、水果贵,觉得生活压力大。
可到了这里,换算成人民币,我才发现,原来在别人眼里,我们才是那个“挥金如土”的群体。
我们抢购套娃、毛毯、伏特加,觉得捡了大便宜;
他们却觉得,中国人真敢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所谓“便宜”,从来不是绝对的。
它取决于你从哪个世界看过来。
回来之后,我再也没法平静地刷奶茶菜单。
以前看到三十块一杯,我会皱眉,觉得太贵。
现在我会想:在圣彼得堡,那杯九块八的咖啡,是不是也在某个本地人眼里,是“外国人炫富才喝的东西”?
我去超市买车厘子,看到六十块一斤,还是会心疼。
但我不再抱怨了。
因为我知道,在另一个地方,有人正为买不起草莓而放弃晚餐。
这次旅行没让我变富,也没让我变穷。
但它让我看清了一件事:
我们以为的“合理消费”,其实只是出生地给我们画的一道线。
走出那条线,你会发现,世界远比想象中荒诞,也远比想象中真实。
你在哪个国家,被物价狠狠教育过?
评论区聊聊,伏特加自由和车厘子自由,你更想拥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