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东关街的 “食为天” 酒楼里,一道松鼠鳜鱼刚上桌便引来惊叹。金黄的鱼身缀着殷红的糖醋汁,浇汁时发出 “吱吱” 声响,形似松鼠觅食,这道集刀工与美学于一体的名菜,正是淮扬菜 “文人风骨” 的最佳诠释。
松鼠鳜鱼的精髓在刀工。扬州烹饪大师周松竹介绍,需选用一斤半左右的鲜活鳜鱼,去骨后从背部下刀,每隔 3 毫米切一刀,深度至鱼皮却不切断,再用料酒、盐腌制入味。挂糊油炸时,鱼肉遇热自然翻卷,形成细密的 “松鼠毛”,这一步最考验功力,油温低则形不散,油温高则易糊。炸好的鱼浇上用番茄酱、冰糖、香醋调制的糖醋汁,酸甜适口,鱼肉外酥里嫩,连鱼骨都炸得酥脆可食。这道菜的诞生与乾隆下江南有关,传说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御赐 “松鼠鳜鱼” 之名。
蟹粉狮子头则是淮扬菜 “鲜字当头” 的典范。与北方肉丸的扎实不同,淮扬狮子头讲究 “松而不散”。周师傅选用三肥七瘦的五花肉,手工剁成石榴粒大小的肉丁,避免绞肉机破坏肉质纤维。加入马蹄碎增加脆感,用葱姜水去腥,再顺时针搅拌上劲。制作时双手沾水,将肉馅团成拳头大小的丸子,入锅后用冷水慢炖 2 小时,让丸子慢慢吸收汤汁的鲜味。出锅前加入拆好的蟹粉,金黄的蟹油浮在汤面,香气扑鼻。吃时需用勺子舀起,入口即化,蟹鲜与肉香在舌尖交融,肥而不腻。
淮扬菜的文人气质在细节中尽显。文思豆腐将豆腐切至万丝,能穿针引线;大煮干丝细如发丝,需用鸡汤慢煨。扬州早茶更是将这种精致推向极致,烫干丝、翡翠烧卖、蟹黄汤包,每一样都如艺术品般精致。周师傅说:“淮扬菜讲究‘不时不食’,春天吃鲥鱼,秋天吃螃蟹,顺应自然的味道才是最好的味道。”
如今,淮扬菜已多次登上国宴舞台,成为中华美食的一张名片。但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仍能找到最地道的味道。清晨的冶春茶社里,老人们点一壶绿杨春茶,配一碟烫干丝,慢悠悠地品味着生活。松鼠鳜鱼的酸甜,蟹粉狮子头的醇厚,这便是淮扬菜跨越千年的魅力 —— 于精致中见功夫,于平淡中见真味。
上一篇:虾饺与艇仔粥的晨光滋味